《经济学》(季刊)2020年刊发《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一文喜获“数字金融研究尖峰奖”

2021-06-30

《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9卷第4期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在2020年7月份召开的首届“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年会上,受到评委的一致好评,喜获“2019—2020年度数字金融研究尖峰奖”。该奖项是经历4次学术研讨,由15位国内外顶级学者匿名评审产生的,除本文外,由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级发展学院等机构学者撰写的其他3篇论文也同获“尖峰奖”,另有6篇论文获得“先锋奖”。据悉,“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的前身是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蚂蚁集团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和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于2019年4月共同发起成立的“数字金融开放研究计划”,旨在加强学术界和业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深度交流和合作,共同推动中国数字金融的学术研究和实践发展,2020年正式更名为“数字金融开放研究尖峰计划”。

 

过去数年,中国数字金融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全球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力,但却一直缺乏一个衡量其总体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这篇获奖论文以指数编制的形式对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实践进行定量刻画。论文在现有文献和国际组织提出的传统普惠金融指标基础上,结合数字金融服务新形势、新特征与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从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数字金融使用深度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等3个维度来构建数字普惠金融指标体系。目前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一共包含上述3个维度,共计33个具体指标。

 

基于上述指标体系和类似文献中常用的“层次分析法”的指数编制方法,该文编制了中国内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37个地级以上城市(地区、自治州、盟等),以及约2800个县(县级市、旗、市辖区等)三个层级的“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其中,省级和城市级指数时间跨度为2011—2018年,县域指数时间跨度为2014—2018年。指数同时具有纵向和横向上的可比性。在总指数基础上,该文还提供了数字金融覆盖广度指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数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指数,以及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指数下属的支付、保险、货币基金、信用服务、投资、信贷等分类指数。在介绍指标体系和指数编制情况外,该文还对指数反映出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空间格局,进行了简要分析。

 

据了解,本指数最早于2016年发布第一期,2019年发布第二期,截至目前已有至少1100人向课题组索取过该指数。使用本数据开展的研究,已经基本实现了对《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金融研究》、《财贸经济》等中文权威经济学期刊的全覆盖。

 

编制这套指数的目的是在不泄露金融消费者个人隐私和金融机构商业机密的前提下,为各界提供一套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和演变趋势的工具性数据。在缺乏度量地区间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的情况下,该文将为各界人士提供一个各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度量,供关注该领域的各界人士参考。

欢迎各位读者阅读论文全文了解指数编制的详细情况,并联系课题组(pku_dfiic@163.com)免费获取全部数据。文献和数据引用方式如下:
郭峰、王靖一、王芳、孔涛、张勋、程志云,“测度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编制与空间特征”,《经济学》(季刊),2020年第19卷第4期,第1401—141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