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
2017-07-20
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低收入者提供金融服务,从而解决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同时,普惠金融不是扶贫,也不是慈善,它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在商业可持续原则基础上,被服务者要承担可负担的成本。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领先一步,充分发挥了“成本低、速度快、覆盖广”的优势,服务于小微企业、普通农户和创业者。《数字普惠金融的中国实践》一书对以下问题一一进行探讨:
如何在线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互联网财富管理等领域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的普惠金融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体现普惠特性?真正帮助中小企业和低收入者?
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构建统一、开放的征信系统?
规范数字普惠金融要克服哪些监管难题?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如何齐头并进?
数字普惠金融带来了哪些新的金融风险?如何应对这些风险?
作者认为尽管目前中国在数字普惠金融领域处于领先位置,但依然存在下列问题:(1)数字普惠金融还不够“普惠”。除了互联网支付,一些业务的可得性低,融资成本高。(2)一些从事数字普惠金融的公司既不拥有大数据,也不具备分析能力。(3)数字普惠金融已成金融风险高发区。(4)数字安全存在明显隐患,个人信息隐私得不到保护。(5)缺乏一套覆盖面广、效率高的全国征信系统。 作者提出,在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方面,要做到统一监管标准和框架,实行综合监管与功能监管,设立进入门槛和退出机制,调整法律监管政策,完善统一、开放的征信系统,并希望在《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指导下,平衡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创新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