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卓、王萍萍 | 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2022-06-17

作者:

黄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王萍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文章刊发:《农业经济问题》2022年第5期
 

文章导读

 
 

摘要:数字农业作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但传统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由于触达范围有限、效率低、普惠性不足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可以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村客户,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解决信息不对称和无抵押品问题,有效解决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此外,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等一系列数字普惠金融创新模式的出现,在助力纾解数字农业融资困境同时也助推了数字农业的高效发展。为了完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文章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普惠金融;数字农业;数字金融;大数据风控

 

 

正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张岳等,2021)。在数字经济大发展的推动下,中国将数字技术作为未来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并从宏观政策和制度层面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顶层支持。中央一号文件作为 “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从2018年开始,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有涉及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科技等数字技术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容,如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鼓励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与农业融合;2020年提出的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2021年提出的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此外,农业农村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发布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中央网信办信息化发展局、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和高技术发展司等编写的《数字乡村建设指南1.0》都从顶层设计上对数字农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实现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的全覆盖已成为全球共识,未来数字农业的发展有巨大空间。
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需要数字基础设施的大范围覆盖(温涛等,2020)、数字技术的运营和维护(辛翔飞等,2020)、互联网数据平台的搭建等(李慧,2020),而这些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然而,传统的农村金融服务由于信贷成本高、服务效率低、不具普惠性、客户触达范围有限等缺点的存在,已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需求。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崭新的金融业态发展迅速,解决了传统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很多痛点。2016年G20框架下普惠金融全球合作伙伴(GPFI)发布的白皮书指出,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使用数字金融服务以促进普惠金融的行动。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克服传统金融机构的空间局限性、解决信息不对称、降低服务成本、精准便利的触达客户,有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包容性(温涛等,2020)。黄益平等(2017)指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地区的融资难、贷款贵问题。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明确提出“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吹响了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号角。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必将在解决中国三农领域融资难、缓解数字农业发展的融资约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基于对中国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无法很好的满足数字农业发展融资需求的现实,重点围绕数字普惠金融如何解决传统金融领域的痛点、数字普惠金融助力数字农业发展的一些金融创新模式以及未来如何更好的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农业发展等方面,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在数字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中国数字农业的发展及其融资面临的挑战
(一)中国数字农业的发展
数字农业又称智慧农业、精准农业(Walter et al., 2017),是指将数字、信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Schwab, 2016)。数字农业作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以及《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 年)》的重要载体和具体抓手,对于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的精准化、管理服务的智能化、绿色发展的可持续化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首先,政府和社会不断加大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信息化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2019年,我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财政总投入182.1亿元,社会资本总投入478.5亿元,县级农业农村信息化管理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了75.5%,行政村电子商务站点覆盖率达74%。其次,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开启了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极大拓展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吴晓曦,2021)。据农业农村部的统计,2019年我国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了2693.1亿元,同比增长28.5%,县域农产品网络销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的10%。第三,越来越多的企业及电商平台涉足数字农业领域,拓展了数字农业的整体布局,如海尔数字农业项目、盒马鲜生、顺丰冷链项目等(金建东等,2021)。
虽然我国数字农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的数字化率还比较低,低于国内其他行业的数字化水平。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2019年我国农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为8.2%,低于工业的19.5%和服务业的37.8%。未来中国数字农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
数字农业的技术逻辑起点是通过研发与建立各类农业传感器、遥感设备以及市场信息处理平台,开发出各种精准的农业模型与系统(毛烨等,2016),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对各类信息进行获取和处理,从而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实现全面感知和精准掌握,为农业快速应对环境变化提供数据支撑(金建东等,2021)。与之相对应,中国数字农业发展的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数字基础设施的保障,需要数字化的农业机械设备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和动态监测;需要高速、稳定的网络来保障数据的快速传输。而目前我国数字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存在农业传感器的市场普及率比较低、智慧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不完善、农村5G网络信号覆盖率低等问题。未来在农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以支持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技术作为支撑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更多的要依靠市场和企业力量,而目前我国农业科技企业和农业数据服务企业大都处于初创阶段,其发展规模、技术研发及应用能力等方面与国外企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农业智能机器人领域,目前采摘机器人在美国的发展已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而中国还处于研发阶段。为加快我国数字农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予以支持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可以将各地区的农业实用技术、市场信息、动植物生长信息、管理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处理,农业相关企业、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或农户可以根据平台的数据分析结果对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达到节约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收益的目的。目前我国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数量较少,部分已建成的平台还没有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作用。未来在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搭建和系统完善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中国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融资挑战
随着我国农业数字化转型进程的不断推进,其面临的问题也不断凸显。其中,融资问题已成为制约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钟文晶等,2021)。我国数字农业发展面临的融资挑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传统金融服务的信贷供给不足,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大量融资需求。首先,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相对不足,有的金融机构甚至关闭了县域及以下地区的分支机构(张林,2021),农业、农村领域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刘艳,2021);其次,与大型金融平台及电商巨头相比,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不足,限制了其为数字农业发展所提供的专项信贷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传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信贷服务效率低,无法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快速融资需求。农业生产较强的季节性特征对金融机构所提供的融资服务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传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大部分农业贷款存在审批程序繁琐、发放流程复杂的问题,贷款从申请到发放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整体的信贷服务效率水平较低,当资金下发到贷款人手中时可能已经错过了农业生产的最佳时机,无法满足数字农业生产的快速融资需求。
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数字农业的经营主体和相关企业的融资困难。相比于传统农业,数字农业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造成了数字农业经营主体和相关企业的融资困难。一方面,由于农村地区的数字农业经营主体缺乏信贷记录和个人征信信息,传统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其所掌握的历史信息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基于控制风险的考虑,传统金融机构不愿为缺乏征信记录的数字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另一方面,数字农业的经营主体或处于初创期的农业科技企业,往往缺乏抵押物或存在抵押不足的问题(徐攀,2021),而传统金融机构受原有经营模式的制约,需要依靠主体信用或抵押担保作为是否发放贷款的评判标准,这些因素也造成了数字农业的经营主体和相关企业的融资困难。
农业生产的地理区位特点使得数字农业相关企业和主体的融资成本偏高。农业生产大都位于农村地区、农业信贷客户在地理区位上分布散乱、客户所处地区的交通条件不发达等原因,增加了传统金融机构对农业融资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较高的管理成本和交易成本一方面造成了传统金融机构在三农领域金融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增加了数字农业相关企业和主体的融资成本,加剧了数字农业的融资约束(陈昌根,2013)。
三、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数字农业融资问题的机制分析
破解农业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不断拓宽农业、农村领域的融资渠道已成为当下发展数字农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传统金融与信贷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使得数字普惠金融既具有传统金融的特征,又可以通过数据、创新、场景来弥补传统金融服务在农业、农村领域中的短板,充分发挥低成本、高效率、普惠性等优势(张林,2021),解决数字农业领域融资难、融资贵、效率低下等问题。数字普惠金融已成为破除数字农业融资瓶颈的“利器”。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四种机制来破解数字农业发展中的融资问题,具体见图1。
图片

图1 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数字农业融资问题的机制

降低服务成本,触达更多农业、农村客户。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使得其所提供的金融服务可以摆脱人工和物理网点的束缚,在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金融机构的创新、增加了普惠金融服务的供给,使得原来无法被传统金融机构覆盖到的客户享受到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具体来说,第一,基于网络、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移动展业设备的大范围应用,使得金融服务不再过度依赖物理网点的建设,绝大部分的金融业务可以实现线上操作,数字普惠金融使得金融服务具有更强的地理穿透性,在降低服务成本的同时也触达了原来无法被传统金融机构所覆盖的客户。第二,数字普惠金融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减少了对人员投入的依赖,原来一个员工只能服务一个客户的格局被打破,基于人工智能的客服机器人的应用,可以实现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解决跨渠道的多个任务,大大节约了服务成本。第三,数字技术在传统金融领域的应用和发展,使得普惠金融的成本不断下降、利润不断增加,这也激发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改革和创新,不断推进运用金融科技提供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变革,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触达了更多客户(封思贤等,2019)。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和效率,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快速、多样化融资需求。数字农业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对资金的需求一方面具有传统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原有特性,如资金需求的周期性、时效性,另一方面由于新的农业生产场景的出现,对资金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资金需求的多样化、多场景、多维度。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等技术和设备,不仅可以及时捕捉各种场景的金融服务需求并不断进行产品创新,而且克服了传统金融服务效率低、服务体验差、可选产品单一的缺陷,大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满足了数字农业发展的快速、多样化融资需求。具体来说,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借助数字技术可以有效改善传统金融体系下程序化、分散化的金融服务流程,通过数字技术大大缩短各个环节的金融服务时间,简化金融服务流程,从而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效率,满足数字农业发展的快速融资需求。其次,借助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实现了各种产品和服务场景的创新,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中小微农业科技企业主在足不出户的情况可以快速获得贷款,即提升了客户体验也满足了数字农业发展更加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数字农业的融资难困境。中国目前大部分相对富裕的城镇居民已经享受到了金融和信息服务,具备了一定的征信记录,而征信空白群体主要来自农村(Zhang et al., 2020)。尽管大部分的农村居民没有征信记录,但日常的电商平台交易记录、支付宝的使用,这些都实时提供了信用记录,均可积累信用。数字普惠金融正是基于这个原理,通过对大量历史积累数据的分析,并通过一定的科学模型加以计算,科学预测出原有征信空白群体的信用情况,由此解决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信用评级难问题,改善了数字农业的融资难困境。具体来说,首先,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其合作农户的生产、订单等数据的抓取和分析,基于一定的科学模型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价;其次,基于大数据、云计算、AI等技术,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上农户的购买记录、小额借贷记录等海量信息的抓取和有效整合,可以获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中小微农业科技企业主精确的画像,缓解传统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改善数字农业的融资难困境。

基于区块链、大数据技术,解决无抵押问题。没有抵押物、缺乏担保人是影响农业领域贷款难的重要因素。数字普惠金融基于区块链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搭建的数字农业金融服务大数据模型,改变了信息的可获得性、成本和效率,通过对数字农业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在各个领域积累的大数据的有效整合和交叉验真,实现数据的资产化,让数字农业的上下游企业和农户实现真正的无抵押担保贷款。具体来说,首先,对于与涉农服务企业有合作关系的农户,根据涉农服务企业多年来积累了海量的农户生产、交易数据,通过构建的科学模型对农户未来的生产情况做预测,预测农户未来现金流的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穿透数字农业上下游企业和农户未来现金流的形成过程,并对其经营数据进行交叉验真,为金融机构创造出高质量的动态数字农业资产池,实现数据的资产化,解决无抵押问题。其次,对于与涉农服务企业无合作关系的农户,依托其日常的手机支付记录、在互联网平台的消费记录、在线缴费记录等信息,依据一定的模型对其信用进行评估,以评估的信用作为担保解决无抵押问题。

除了缓解数字农业融资难问题外,数字普惠金融还能鼓励农户创业和数字农业创新活动。数字普惠金融依托信息、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创新性的推出了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金融服务方式,使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幅改善,有效降低了金融的约束力,为原先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群体创造了更加平等的创业机会,鼓励了农户创业(张勋等,2021)。此外,依托数字普惠金融、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数字农业的创新活动,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不断涌现。

四、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数字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

按照数字普惠金融解决数字农业融资约束问题的主导机构和服务范围的不同,可将数字普惠金融支持数字农业发展的创新模式分为四种,具体包括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和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

(一) 基于电商平台的供应链模式

1.模式简介

基于电商平台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模式,是指电商平台依托其所积累的大量涉农供应商资源、海量的客户交易记录以及其发达的物流网络,将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转化为数据,依托大数据、云计算、数学建模等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分析,预测客户的信用情况,然后根据计算得到的信用评级结果为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电商平台所具有的开放、共享、服务无边界特性,使得其相比于传统金融机构更能触达农村客户,可以为数字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普惠金融服务,解决数字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约束问题。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和电商平台的不断发展壮大,电商平台依托其渠道优势和在大数据、 品牌营销等相关领域的强大服务能力,将为中国农业的数字化生产、农产品线上精准化销售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于电商平台供应链模式的典型代表有京东、苏宁等。

2.京东京农贷案例分析

京东金融于2013年10月脱离京东集团开始独立运营,并于2015年开始布局农村金融市场。2015年10月,京东金融首先在山东和四川进行试点,分别推出了针对种植业农资购买和销售环节信贷服务的“先锋京农贷”和“仁寿京农贷”,主要利用京东电商平台与农业龙头企业、大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起的供应链,通过稳定的订单关系,为与京东合作的大型农业经营主体或与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的农户提供贷款,待农产品通过京东平台销售后再偿还贷款的一种服务。目前,京农贷的范围已覆盖包括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河南等在内的多个地区,有效缓解了农户生产过程中的融资约束问题。除种植领域外,京农贷产品还覆盖了生猪养殖、蛋鸡养殖、奶牛养殖和肉禽养殖等领域,并在“先锋京农贷”和“仁寿京农贷”的基础上新增了包含保险服务的“养殖贷”,进一步控制了信贷风险。下面以“仁寿京农贷”为例具体说明京东金融通过与京东特产馆签约的福仁缘展开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福仁缘是中国枇杷产品重要的供应商之一,是四川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企业,其经营模式主要采用“公司+农户”的订单模式。福仁缘会提前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并与种植户签订收购协议,待枇杷成熟后,由福仁缘进行统一收购。由于购买生产资料、扩大生产规模等原因,枇杷种植户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融资需求,有融资需求的种植户可向与福仁缘进行合作的京东金融在线申请贷款,京东金融根据与福仁缘合作的种植户所积累的生产规模、个人信用等历史数据,将这些数据带入一定的模型来确定贷款种植户的授信额度并向其发放贷款。待枇杷成熟后,由福仁缘进行统一收购并在京东平台上进行销售,枇杷销售款会首先用于偿还京东金融的贷款,剩下部分则发放给农户。具体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
图片

图2 仁寿京农贷运行机制

相比于传统的农业供应链融资模式,“仁寿京农贷”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农业生产的历史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根据模型测算结果获得贷款者的信用等级,解决因无信用记录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二是,所有操作均为线上申请和审批,无需线下进行,在减少审批流程、降低交易成本的同时,提高了融资效率,满足了农业生产及时的资金需求。

(二)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
1.模式简介
基于农业龙头企业开展的产业链金融模式,主要是指金融机构依托处于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龙头企业,利用其在农业产业中的市场势力和基于互联网平台建立的农业综合服务生态圈,根据农业综合服务生态圈中各产业链条上的融资需求,为农业上下游企业提供信贷、支付等金融服务。此外,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还会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更好的满足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上企业的信贷需求,从而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谢琳,2020)。农业龙头企业拥有大量上下游企业、农户的数据信息,金融机构借助数字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挖掘,一方面可以解决由于缺乏抵押物、无信用信息等问题所产生的融资难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上下游产业资金的有效供给,可以提升整个农业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基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链模式的典型代表有正邦集团和大北农集团。
2. 大北农集团案例分析
大北农集团成立于1993年,是一家致力于以科技创新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科技农业龙头企业,其产业涵盖饲料动保科技产业、养猪科技产业、作物科技产业、农业互联网等多个领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北农开始布局互联网+农业领域,并于2015年成立了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农信互联,构建农业数字金融生态圈和打造以 “数据+电商+金融”的业务平台。其中,数据业务以农信云平台为基础,电商业务以农信商城为基础,金融业务以农信金融为基础,农信货联为某些环节提供相应的物流支持。农信金融平台依托农信云平台的数据分析为农户、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农信商城、农信互联猪交所和农信货联则负责相应产品的销售和运输。此外,大北农集团还打造了“智慧大北农”项目,将智慧养猪与智慧金融融为一体,实现了从饲料、农资采购、生产管理、产品销售、金融服务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下面以大北农农信互联的猪联网为例具体说明大北农基于其金融平台为生猪养殖的上下游企业和农户所展开的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具体运行机制如图3所示。
图片

图3 农信互联运行机制

大北农主要采用“集团+猪场”的模式进行生猪生产,其中每一个猪场可以看做一个独立的农业经营主体或者小型农业企业。猪场在进行生猪养殖过程中,需要从其上游的饲料生产企业购买饲料,当生猪成熟出栏后则需要将其卖给屠宰企业或者贸易商。因此,整个生猪产业链可以看做由饲料企业、猪场、屠宰企业或贸易商构成。对于饲料企业、猪场、屠宰企业或贸易商而言,其生产经营或规模扩张都需要资金,农信金融通过农信云平台所积累的历史数据对上下游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根据评级标准为其发放贷款。饲料企业获得贷款进行生产后将其产品通过农信商城进行销售,销售款首先用于偿还农信金融的经销贷;猪场在获得贷款后通过农信商城购买指定的生产资料,待生猪出栏后通过农信互联猪交所线上与屠宰商或贸易商达成交易意向,然后通过农信货联运送生猪完成交易,猪场获得货款后首先用于偿还农信金融的养猪贷;屠宰企业或贸易商获得贷款后,购买猪场的生猪进行屠宰、加工、销售,获得销售款后偿还农信金融的收猪贷。在整个生产、交易过程中,通过农信商城、农信互联猪交所所积累的数据再传输给农信云平台,为后续进行的金融服务提供进一步的数据支撑。这种基于产业链的融资模式不仅解决了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信贷需求,提高了融资效率,而且通过数据的有效积累可以提高金融机构模型预测的准确度和风险控制能力。

(三)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

1.模式简介

基于大型金融科技平台的综合模式是指为依托大型金融科技平台所具有的数据优势、技术优势、资金优势、渠道优势和客户优势,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分层次的金融服务模式,典型代表是蚂蚁集团。蚂蚁集团不仅提供基于供应链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还提供基于产业链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此外还针对不同客户群体、不同生产场景,为数字农业发展提供了全场景、分层次的金融服务支持。

2.蚂蚁集团案例分析

蚂蚁集团于2016年初成立农村金融事业部并发布“谷雨计划”,旨在为农业农村相关用户提供金融服务。蚂蚁集团依托阿里生态圈中的农村淘宝、天猫、阿里巴巴、菜鸟物流、阿里云、网商银行等力量,从生产端到销售端、从农户到企业,为其提供分层、综合的数字金融服务。

针对农村小微用户的养殖贷款和经营性贷款,蚂蚁集团主要通过网商银行的旺农贷为其提供服务。旺农贷于2016年在支付宝上线,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在线填写土地、房屋等资产信息和个人信息后,网商银行结合农户在淘宝、支付宝平台和中和农信所积累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最终会为农户提供最高金额不超过50万元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小额贷款。
针对中型种养殖、生产经营农户、农村小微企业的贷款,蚂蚁集团主要采取线上+线下的“熟人模式”。蚂蚁集团依托农村淘宝合伙人和中和农信所积累的社会人际关系、历史购买、贷款、交易等数据,为这些“熟人”进行信用评估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
针对以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位于其产业链和供应链上的农户和企业,蚂蚁集团主要采用供应链+产业链的金融服务模式。一方面,蚂蚁集团通过与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户生产经营、收入等相关信息的把控和信用评价,蚂蚁集团以账户形式对农户授信,农户可将账户上的钱用于购买农资农具进行农业生产,依托淘宝、盒马、天猫、考拉、支付宝、饿了么等网络渠道进行销售,借助覆盖跨境、快递、仓配、农村、末端配送的菜鸟网络进行产品运输,待农产品售出后其货款先用于偿还贷款,余款再分发给农户,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融资难问题,而且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蚂蚁集团还通过与中华保险合作,为农户的生产过程进行投保,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
此外,蚂蚁集团还依托金融科技,针对普通农民、小种养殖户和返乡创业的大学生,采取数据化金融平台模式,与蚂蚁借呗、花呗对接,为其提供小额信贷服务。
五、政策建议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和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数字农业发展的重视。但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面临很多现实挑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化人才缺乏、数字化风险难以控制、缺乏发展的生态环境等。为了进一步完善农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一步夯实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数字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加强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保障数字普惠金融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融资困境的关键,是保障数字普惠金融快速发展的前提。为此,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升级,不断提升农村地区的网络覆盖率和网络传输速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推进农村地区5G基站的规划、建设,积极探索运用5G技术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各个场景中的应用。
加强数字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交通等原因,其高科技人才相对缺乏,数字技术领域的人才则更加缺乏。一方面要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定期培训、与高校等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的方式不断提升现有人才的知识储备和数字技术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数字技术人才的引进,通过设立富有竞争力的薪酬机制、完善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吸引数字人才在农村地区扎根落户,并解决其后顾之忧。
加强数字风控体系的建设。相比于其他产业,农业生产由于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承受的风险水平较高;再加上农户普遍缺乏抵押品的现实使得农村地区的金融风险管控压力较大。金融机构一方面要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实时的风控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风险并对其进行处理;另一方面要采用穿透式监管的方式,将贷款主体的生产、销售等环节穿透连接起来,实现对资金在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全流程监管。

提升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学术界和实业界都意识到了提升农村居民金融素养的重要性,为此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傅秋子等,2018;黄益平等,2018)。对于政府和管理部门而言,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大型公益活动来增强农村居民的金融素养;对于农村基层组织而言,应定期开展金融专家讲座活动,组织农村居民统一学习金融知识;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在向农村居民介绍金融产品的过程中穿插一定金融知识的讲解,让农村居民在了解金融产品的过程中学习金融知识。
构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只有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保证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发挥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于数字农业发展的作用。一方面,需要金融机构的数字化转型、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金融服务场景的不断探索,构建多层次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强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立法、行业标准、监管政策的制定,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简介

黄卓,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数字金融、金融计量、金融工程、大数据分析等。

王萍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是数字金融、金融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