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评论》| 张正平、王琼—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

2021-12-24

以下文章来源于社科院金融评论 ,作者张正平 王琼

9月4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六届学术年会暨《金融评论》专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京举行。会议以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影响与监管为主题,分4个专场,分别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黄卓,沈艳,谢绚丽老师和《金融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周莉萍主持。会议评选出七篇优秀论文科研成果,刊登于《金融评论》2021年第6期。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老师全程主持了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与专刊论文的选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正平   王琼

(发表于《金融评论》2021年第6期)

2018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与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再次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可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成为新时代实现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议题。然而,农户作为我国农业机械投资的主要力量,其购机贷款难、贷款成本高等问题并得到没有很好地解决。而且,农机贷款期限与农机成本回收期不匹配,农机类信贷产品创新力度不足等使得传统金融机构在推动农业机械化进程中面临较大困难。

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为解决农户贷款难、借贷期限不灵活、金融产品服务单一等问题提供了新途径。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精准识别农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使农户有机会获得并享受更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为此,本文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中资本替代劳动行为的影响。

已有文献多关注农业劳动力转移、土地经营面积和财政支农等因素对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而本文则尝试从数字普惠金融的角度开展研究,试图揭示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为资本替代效应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鲜有文献关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生产中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本文不仅研究了是否存在影响,还分析了动态效应和异质性,丰富并拓展了资本替代劳动问题的研究内容。

具体地,本文基于2014、2016和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及其动态效应,并从地区、地形和土地种植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异质性影响。

研究发现:从总体影响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从分维度影响来看,相比使用深度,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增加对资本替代率的作用更大;从异质性影响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资本替代率的促进作用在北方、山区和大农户中更强烈。

上述对我国进一步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首先,应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尤其要注意增加对农户的覆盖广度。其次,应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新模式,有效发挥数字金融对农业机械化的促进作用。例如,将数字普惠金融嵌入农业产业链中,充分发挥数据要素的倍增作用,减缓数字普惠金融促进资本替代劳动随时间减弱的速度。最后,针对不同地区、土地类型、种植规模的农户提供差异化的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例如,对于处在山区、北方地区的大农户应着力对接数字普惠金融资源,缓解其资金约束,提高其在农业生产中的资本替代率,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而对于处在平原地区、南方地区的小农户来说,数字普惠金融对其的边际效应较低,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转变思路,积极探索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此类型农户的新模式,使农户享受数字普惠金融的红利,持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

撰稿人:张正平   王琼

作者简介

张正平,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王琼,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