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评论》| 董英伟、纪洋、黄益平—普惠型医疗保障、大病冲击与居民消费—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的实证分析

2021-12-10

以下文章来源于社科院金融评论 ,作者董英伟纪洋黄益平

 

普惠型医疗保障、大病冲击与居民消费

——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的实证分析

董英伟 纪洋 黄益平

(发表于《金融评论》2021年第6期)
 

医疗保障是关系民生福祉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在政策引导和保险科技发展的推动下,普惠型的商业医疗保障产品的数量和覆盖度不断提升,成为衔接基本医疗保险和普通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补充。

根据预防性储蓄理论,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会促使居民增加预防性储蓄,减少当期消费,而保险由于可以降低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冲击,能够削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从而促进消费。健康风险的冲击尤其是大病冲击容易使低收入家庭陷入经济困难,而医疗保险能够帮助家庭在不同的可能状态之间进行消费平滑,也有助于维持家庭消费水平的基本稳定。

关于保险对居民消费影响,国内现有研究主要围绕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展开,估算了三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立与推行对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居民消费的积极影响,关于商业健康保险对于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

保险科技的发展和各地“惠民保”等医疗保险的普及使得我国商业医疗保障的获得门槛降低,更多原本不被传统商业健康险所覆盖的收入中等偏下、流动人口等群体被普惠型的商业医疗保障服务所覆盖。那么,这些低门槛的普惠型医疗保障产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与传统医疗健康保险相同?在遭受大病冲击时,居民的消费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普惠型医疗保障产品又能否对居民消费起到有效的平滑与保护作用呢?

本文基于网络普惠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研究了普惠型的商业医疗保障产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主要发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普惠型医疗保障计划在短期内对消费有拉动作用,加入保障计划对农村人口的促进作用大于城市人口,对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的促进作用大于一、二线城市居民。

第二,大病冲击会显著降低居民消费水平,而普惠型医疗保障计划对消费起到了保护与平滑的作用,并可以部分弥补未获赔付时的消费损失。

第三,大病冲击发生后,线下消费减少,但线上消费更具韧性,不降反增,呈现一定的“低档商品”特征,消费存在从线下向线上的转移,而线上消费的增加主要集中在生存型和非耐用类商品上。总体而言,普惠型商业医疗保障对居民消费平滑、保障大病冲击下居民消费的基本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本文的发现对于思考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也有启示意义。过去二十年来,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保障覆盖面已经非常广。但不可否认的是,许多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获得的保障度还比较低。而近十年间利用数字技术支持普惠金融业务也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如果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数字技术构建风险可控的普惠性医疗保障机制,作为传统正规医疗保障体系的补充,进一步提高保障的覆盖面或者增加新的保障,对于稳定老百姓的消费与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然,作为一种金融产品或者准金融产品,普惠型医疗保障也应该遵循金融规律,要真正做到市场化风险定价,并且接受一视同仁的监管。

撰稿人:董英伟 纪洋 黄益平

作者简介

董英伟,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数字金融。

纪洋,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金融市场化与金融科技。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数字金融、国际金融、农村发展和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