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会专刊 |《金融评论》2021年第6期

2021-12-07

以下文章来源于社科院金融评论 ,作者金融评论

 

9月4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六届学术年会暨《金融评论》专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京举行。会议以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影响与监管为主题,分4个专场,分别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黄卓,沈艳,谢绚丽老师和《金融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周莉萍主持。会议评选出七篇优秀论文科研成果,刊登于《金融评论》2021年第6期。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老师全程主持了学术年会的组织工作与专刊论文的选送。

2021年第6期

目录

1

董英伟  纪洋  黄益平

普惠型医疗保障、大病冲击与居民消费

——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的实证分析

 

2

郭峰  熊云军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3

邢会强  姜帅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

 

4

王 喆  陈胤默  张明

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基于TIMG指数的特征事实

 

5

张海洋  韩晓

数字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

 

6

王诗卉  谢绚丽

知而后行?管理层认知与银行数字化转型

 

7

 

张正平   王琼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普惠型医疗保障、大病冲击与居民消费

——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的实证分析

董英伟  纪洋  黄益平
本文基于网络医疗保障与移动支付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了普惠型医疗保障产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普惠型医疗保障在短期内可以释放消费潜力,且对农村人口和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的促进作用大于城市人口和一、二线城市。大病冲击会显著降低居民消费水平,但对于不同消费场景与种类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线下消费显著降低,但线上消费不降反增,整体消费的结构从线下向线上转移,而线上增加的消费主要为满足生活基本需求的商品。在大病冲击发生后,普惠型医疗保障对居民消费起到了平滑和保护的积极作用。因此,构建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可以帮助减轻伤病冲击、稳定居民生活。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郭峰  熊云军
随着通信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数字金融已经渗透到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如何测度中国数字金融的发展现状和普惠程度一直是一个难题。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集团研究院团队合作编制了一套“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国缺乏数字金融测度的窘迫。目前该指数已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应用,本文对常见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特别是“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总结,并对后者应用中值得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可以与家庭、企业、传统金融市场以及区域经济活动等各类数据进行匹配,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但在应用“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时,也需要高度关注该指数存在的固有缺陷和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内生性、影响机制讨论等。

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共享机制的完善

邢会强  姜帅

《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第23条第1款初步确立了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共享的基本规则,实践中“告知-知情-同意”是其基本运行框架。然而,该规则在内容和配套举措方面还十分单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停留于“告知-知情-同意”有效性存疑的窘境,一律要求书面授权或同意将使金融机构承受较重的负担,对个人金融信息的差异性关注不足。通过比较欧美混业经营体制下的信息共享制度,本文发现我国当前在告知义务履行、授权模式选择、例外事由设定、信息差异化保护利用方面亦存在不足。立法者应当认识到,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内信息共享属于一般个人信息共享的特殊机制,肩负着我国金融创新与发展的重大使命,应当与一般的个人信息共享区别对待。建议以利用与保护相平衡为调整目标,改革授权模式,采用择出同意模式,放宽目的限制,促进信息的利用;限缩改革后授权模式的适用范围以及信息共享的范围,优化告知义务,明确责任规则。

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基于TIMG指数的特征事实

王 喆  陈胤默  张明

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准确度量是制定合理战略政策的前提。面对跨国数字经济的发展状况,已有指数并不能达成统一结论,且无法兼顾时空范围。本文尝试从数字技术(Technology)、数字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数字市场(Market)和数字治理(Governance)四个维度构建TIMG指数,测度2013~2019年全球108个经济体的数字经济发展程度。本文研究发现:第一,2013年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并主要由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数字治理提升所推动;第二,北美、亚太和西欧是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三大地区,非洲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最为落后,美国、新加坡、日本等是数字经济指数排名前三的国家,但其在具体的数字经济竞争优势上存在差异;第三,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与各国(地区)的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和城市化水平呈现正相关关系,具有路径依赖特征,近年来,不同收入国家(地区)间的数字经济发展差距有所收敛。与其他国内外数字经济指数相比,本文编制的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不仅能体现中国在全球数字经济方面存在的优势,也能客观反映中国在数字技术、数字治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

数字金融的减贫效应研究——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

 张海洋  韩晓

信息技术变革推动了我国数字金融领域的快速发展,这一新型金融模式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有待于更深入研究。本文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度量了“家庭贫困脆弱性”指标,结合地级市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究了数字金融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显著降低了家庭未来陷入贫困的概率,有助于巩固我国脱贫攻坚成果。数字金融主要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高金融素养和强化信任机制来缓释风险冲击而实现,其中货币基金和投资业务发挥关键作用。这一效应对于中部地区、物质禀赋更高、抚养比更低的家庭作用更为明显,因此也要着力关注部分群体面临的“数字劣势”问题,加强普及教育和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本文基于贫困脆弱性视角得出的结论对于理解数字金融的发展效应以及减贫问题提供重要参考和政策启示。

知而后行?管理层认知与银行数字化转型

王诗卉  谢绚丽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改变了银行业的经营方式和行业竞争格局,也挑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和生存,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本文应用有监督与无监督的机器学习的方法,基于202家中国商业银行2010年至2018年的数据,考察了管理层的数字化认知对银行数字化转型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银行管理层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创新机会的认知,对银行的数字化创新和线下分支机构的调整行为均具有促进作用;第二,银行管理层对数字技术所带来的风险挑战的认知,会削弱机会认知的促进作用;第三,银行管理层对数字化机会的认知对数字化转型的促进作用,在数字金融新兴业态挑战更强的市场中具有更强的影响。上述结果说明,在数字化时代,管理层对于新兴技术的积极认知,构成了企业的动态能力,有助于企业在技术变革中的生存和发展。本文应用多种机器学习方法实现了对管理层认知评价的客观测量,此外,本文结论指出了在数字化时代中,企业管理层对数字技术的认知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作用,对传统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实践也具有借鉴意义。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基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和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张正平  王琼

传统普惠金融服务“三农”效益低下,阻碍了农业机械化进程的顺利推进,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极大地缓解了农户的资金约束,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基于2014年、2016年和2018年三期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实证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户在农业生产中利用资本替代劳动的影响及其动态效应,并从地区、地形和土地种植规模三个方面分析了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且这种促进作用随时间逐渐减弱;(2)相比使用深度,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的增加对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作用更大;(3)数字普惠金融对资本替代劳动的促进作用在北方、山区和大农户中表现得更明显。上述研究结论对于数字金融时代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辑:范可鑫
审核人:程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