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 数字时代的中国普惠金融

2017-03-26

 

本文所刊内容是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原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首届年会上就中心课题《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所做的演讲实录,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意见。

(文/黄益平教授)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速度与问题同在

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最大价值在于发展普惠金融。各国政府都在致力于本国的普惠金融建设,以中国政府为例,过去发展政策性银行、小贷公司等在内的各项政策要求,已经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了很多支持。如今,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又给普惠金融建设提供了更好的可能性,比如降低获客成本、简化风险定价等。

一个大家讨论得比较多的话题是:互联网金融为什么能在中国更快地发展起来?

 

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原因:

第一,传统金融体系对中小企业和大众服务不足;第二,数字技术的进步有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是智能移动终端,其次是大数据分析;第三,相对宽松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了很多空间。

 

从中心开发的各项指数来看,我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或者叫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确实非常迅速。

从北京大学互联网金融发展指数中,我们可以得出三点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互联网金融自2014年1月以来,基本是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在增长。

 

第二,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地区性差异明显。沿海地区发展水平较高,内陆地区发展水平较低。并且每个城市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和距离杭州的地理距离呈反比,杭州显然是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中心城市。

 

第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由80后和90后等年轻一代推动。

再看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这个普惠指数在2011年是40,到2015年已经是220,说明普惠程度确实在大幅提高。并且我们还发现城市之间的普惠金融差距已明显缩小,这其实是后进地区的发展快于领先地区的结果,从而体现了普惠的意义。

 

到目前为止,数字普惠金融的建设还不能说大功告成。从业务发展和普惠性来看,网络支付的发展最突出,其次是网络贷款。两者的发展主要得益于连接潜在市场的移动终端,和比人力调查更有潜力的大数据分析。

 

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建设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普惠性尚显不足,个人融资成本依然较高等等。具体到数字技术,虽然数字技术给普惠金融发展提供了新的前景,但是数字技术在很多领域的应用有待进一步提高,数字技术本身还不够精准,更严重的情况是有些公司既没有数据,也不会分析,却也在做互联网金融。最后,从监管角度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已经成为金融风险高发区,而我国刚刚启动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框架建设,一些领域还没有门槛,导致乱象不断,而另有一些领域不发新牌照,也导致了一些扭曲的行为。

 

因此,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也将是我们在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关于监管问题的五点思考

第一,对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和对传统金融的监管是否需要统一的标准和框架?我们的回答是需要统一的监管框架。因为金融的趋势是融合,现在的传统金融也在做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之间的差距会越来越小,所以我们不能在一开始就定下两套不同的标准和不同的框架。然而,如果要统一监管框架,又必然会引发一个问题,那就是监管部门有没有足够的意愿和资源对数字普惠金融实施像对传统金融一样的监管方法。

 

第二,当前的分业监管是否还合适?现在的分业监管框架是央行管支付,银监会管网络借贷,证监会管投资,保监会管互联网保险。但是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平台都是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如何应对混业经营?

 

第三,传统的机构监管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可能不太适用,尤其是当混业经营已经十分普遍时,功能监管或者说穿透式监管可能更有优势。平台获得资金后究竟投向了哪里?无论是投向支付领域、投资领域、贷款领域还是保险领域都有潜在的问题。虽然数字技术有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但是有时候一般的市场参与者其实不容易获悉平台资金去向。这就可能导致新的信息不对称风险,所以我们觉得穿透式管理非常重要。

 

第四,是否需要对包括信息中介在内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设置准入门槛?我们倾向于认为无论是金融中介还是信息中介,只要业务与金融交易有关,都应该符合相关准入门槛,因为两者都可能导致类似的金融风险。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投资银行也是信息中介,但投资银行的准入门槛甚至可能比其他金融机构更高。

 

第五,如何找到信息开放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平衡点?我们认为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需要大数据,大数据意味着要保证有一个相对开放的信息系统。如果没有开放的信息系统来帮助机构获取大数据,数字普惠金融也就无从谈起。但另一方面,也要保护个人隐私,确保信息安全。但是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公众、参与机构和监管部门需要共同探索的问题。目前我们依然缺乏一套覆盖面较广、效率较高的全国征信系统,这可能也是制约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

(整理:邹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