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学术讲座第三讲】张勋: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居民经济决策

2020-05-24

5月21日晚8点,北大数字金融线上学术讲座第三讲《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居民经济决策》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金融统计系副教授张勋带来精彩学术报告。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主任张海洋教授主持讲座并点评论文。 

第三次科技革命与数字金融发展

中国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原因有很多。一个可能的重要原因是中国的市场规模很大,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具有规模效益。中国数量众多且规模庞大的企业所形成的技术市场,可以降低技术研发成本进而带动产业创新,形成引致创新的强大驱动力。大国巨大的人口规模所形成的市场需求,将提高技术研发的预期盈利水平,激励企业从事技术研发活动。在传统金融方式不足以满足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数字金融这一金融服务的创新产物将得到快速且广泛地使用。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经济增长效应

根据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2011-2018)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有助于提升家庭收入,且仅对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数字金融对中部地区居民收入和农村居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改善中国整体的收入分配状况。数字金融发展不但能够缓解城乡差距,而且还能帮助缩小农村内部收入不均等,从而促进中国的包容性增长。 

金融资本是创业和创新最为重要的充分条件。以互联网经济带动的数字金融使得借贷更加便利,大大降低了创新创业者的借贷约束,特别是对那些原来被传统金融排除在外的群体而言。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帮助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并带来了创业机会的均等化。考虑数字金融发展对不同人群的异质性影响,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特别有助于促进低物质资本或低社会资本的家庭的创业行为,从而促进中国的包容性增长。

数字金融的发展还能够提升家庭的消费水平。因此,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 必须促进数字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发展主要通过提升支付便利性来提升家庭消费。因此,应更多关注能够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层面, 这是数字金融和消费的核心机制。加快城市化进程, 无条件消除城乡分割, 不仅可以长期改善收入分配, 也是数字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前提条件。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涓滴效应

从城市化角度看,数字鸿沟降低了无法接触到互联网家庭的城市化水平。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缓解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提升那些无法接触到互联网的家庭的城市化水平。数字金融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提升了非农部门的工资性收入,从而也能够促进无法接触互联网群体的非农就业。数字金融发展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数字鸿沟的影响,进而提升城市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从居民消费的视角看,数字鸿沟降低了无法接触到互联网家庭的消费水平。数字金融发展能够缓解数字鸿沟的负面影响,提升那些无法接触到互联网的家庭的消费水平。数字金融带来了农业到非农业的就业结构转型,进而产生了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经营性收入上的溢出效应。因此,数字金融发展对缓解数字鸿沟,进而提升居民消费也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大力推进。

然而,数字金融的发展挤占了处于贫困线以下的、无法接触互联网家庭的就业机会,导致了贫困程度的加深。这是涓滴效应的局限。女性群体、中年群体、人力资本水平较低的群体是受影响较大的几类群体。应重点关注、防止这些群体在数字金融发展过程中因为数字鸿沟的存在而丧失就业机会,进而引发社会不稳定。

总结和政策意涵

中国的大国规模带来了数字金融的发展,也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创业机会的均等化,带动了居民收入的包容性增长,同时也通过提升支付便利性,带来了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数字金融发展还带来了涓滴效应,有助于缓解数字鸿沟的负面作用,使得无法接触互联网的家庭的城市化水平和消费水平均能有所提升。但是,数字金融发展的涓滴效应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对于无法接触互联网的深度贫困家庭的作用有限。

从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 必须促进数字金融的发展,推动创业和包容性增长。应更多关注能够提升支付便利性的层面, 这是数字金融发展促进消费的核心机制。数字金融发展不是全部的故事,还需要其他政策的配合,以进一步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这些政策包括:着力消除数字鸿沟、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消除城乡分割。

点评

张海洋教授认为张勋教授从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创业、包容性增长、涓滴效应等方面深入全面地研究了数字金融发展影响居民经济决策的问题,研究发现有很强的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张海洋建议,考虑到数字金融的网络外部性特点,人口规模和数字金融发展之间可能呈现非线性关系,可引入人口规模的平方探究这一关系。而印度作为具有IT和英语优势的人口大国,为何没能体现出数字金融的大国效应,也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在互动环节,张勋教授回答了参会听众的提问。

(整理自张勋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