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绍炜 、黄卓: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基金投资者的获得感

2022-12-09

 

近期,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制定了《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及销售机构投资者教育工作指引(试行)》,向基金管理人与销售机构征求意见。随着第三方销售机构的发展及《资管新规》[1]的实施打破刚性兑付,越来越多投资者的投资理财需求转移到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净值型产品上面。尤其在2019-2020年两年中,因为疫情的影响,美联储重启了降息周期全球货币政策宽松,中国A股也迎来了上涨,两年内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上涨了39.04%77.05%,基金的赚钱效应显著,吸引了大量新的投资者,同时随着90后进入社会开始工作,作为互联网成长起来的一代,投资理财观念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很多年轻的投资者借助第三方销售机构涌入资本市场,成为公募基金最大的新增客户来源。
 

虽然新基民的涌入带来了更多的变化,但是,基金投资者的投资行为特征并没有明显的改变,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2]的现象依然显著,尤其在散户为主的中国市场更为明显。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全面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3],提高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

 

为什么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

 

随着公募基金投资门槛的不断降低及互联网渠道的广泛传播,过去几年,大量新的投资者涌入资本市场,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截止2021年底,我国个人股票投资者已超过1.97亿,而基金投资者超过7.2亿。但是,随着美联储在20223月份开启加息周期,预计美联储全年暴力加息了六次,全球股市迎来调整,A股亦不能独善其身,新进的投资者大量被套,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效应尤其显著。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的统计表明(如下图所示),截止20221130日,今年以来股票型基金亏损19.01%,混合型基金亏损15.69%;近两年,股票型基金亏损5.93%,混合型基金亏损0.91%,暨在过去两年时间里入市的投资者几乎都是亏钱的,但是如果拉长到三年以上周期,近三年,股票型基金盈利38.03%,混合型基金盈利高达44.48%,近四年,股票型基金盈利76.18%,混合型基金盈利高达81.77%,无论是股票型基金还是混合型基金,如果持有三年以上时间,算术平均年化收益率均超过10%,其实这个盈利状况并不差,但是很多投资者却很难坚持三年以上的时间,这也就导致了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现象出现。
 

图片

数据来源: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 截止时间:20221130 

 

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很难持有更长的时间,一方面是投资者进行频繁交易,根据研究表明,基金投资者交易频率越高则盈利水平越低,另外一方面也和基金销售机构的销售行为有关,由于我国的基金销售机构目前主要采用收取代销费用的收费模式,暨在基金销售或保有的过程中,抽取产品机构一定的佣金提成包括申赎费和管理费等,这样的收费模式从而决定了基金销售机构只有频繁让客户进行交易才能收取更多的佣金,也导致了基金销售机构重首发,轻持营,重视短期激励的销售行为,忽视了投资者的长期投资回报。
 

同时,大量新的投资者通过第三方销售机构入市,由于缺乏投资经验及相关的金融知识,从而更容易出现亏损,比如2020年底投资年限在1年以内的新基民占比为32.04%20213月底则迅速提升到41.96%[4],根据尼尔森等的研究表明仅40%的基民对基金认识清晰或有一定认知,而高达60%的基民对基金认知模糊或有一定的偏差[5]

 

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基金投资者的获得感

 

如何让投资者有更好的投资体验,提高基金投资者的获得感,在20224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其中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要全面强化投资者教育工作,科学搭建投教工作评估体系,形成体系明确、奖励先进、争相发力的基金行业投教工作新局面。
 

一方面,基金公司通过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金融基础知识,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根据深交所发布的《2020年个人投资者状况调查报告》表明,很多投资者对投资者教育的需求强烈,65%左右的投资者希望了解投资风险揭示证券基础知识普及,将近60%的投资者对交易规则与金融法律法规解读等需求较大。 

 

另外一方面,基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开展投教活动提升基金公司的品牌效应,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投资,降低交易频率,也有利于基金公司提升权益投资水平,为投资者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基金投教类活动更受投资者的欢迎也有利于提升基金公司的品牌影响力,比如根据欢句科技发布的《金融业直播年度报告(2021)》表明:以金融知识普及和投资方法分享等为主的投教类直播场次占比 39%;以市场分析、后市展望、行情解读等相关的市场类直播场次占比28%;而以产品推介和销售为主的直播仅占6%左右。很多研究也表明,基金公司的品牌效应会影响投资者的申购行为等。公募基金公司可以通过多开展基金投教类活动来提升其品牌效应,从而吸引更多投资者的关注。

 

公募基金如何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及受疫情的影响,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开始通过短视频和网络直播等线上方式开展投资者教育活动。通过运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投资者教育,不仅形式更加生动活泼,有更高的参与度,还可以增加投资者的金融知识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受到越来越多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青睐。在数字化时代,一方面金融客户的行为和习惯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另外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在积极利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传统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痛点比如如何更好的提升投资教育工作,尤其是传统银行和公募基金等金融机构也开始主动参与科技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来进行投资者教育工作及提升投资者的金融素养水平,比如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大众消费者越来越习惯进行碎片化的阅读和短视频学习阅读的习惯,很多公募基金开始借助短视频比如微信的视频号等来普及基础的金融知识和理财观念,一般视频时间都在3-5分钟以内,每次主讲一个简单的金融概念,通过短视频的方式不仅可以更好的普及基础金融知识,而且可以进行裂变式的传播和扩散;同时,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传统的线下培训活动无法举办,于是很多公募基金开始通过线上的方式包括视频路演和网络直播等形式开展客户活动进行营销宣传和投教服务。这种线上的活动形式不仅吸引更多投资者参加,而且投资者可以更方便和基金经理等进行互动沟通交流。
 

除了通过数字技术的手段服务更多长尾客户做好投资者教育以外,公募基金也应该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走入学校、社区和企业等机构开展线下投资者教育活动。目前,投资者教育的盲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及老年人等群体,在我国,由于投资者教育还未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所以学生群体的金融基础知识普遍不足,近些年来很多针对学生群体的金融诈骗等案件时有发生,即使在大学生群体,很多学生由于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容易陷入校园贷等金融诈骗案,同时老年人群体对金融数字化的适应能力更为不足。随着数字化技术越发展,《消费者金融素养分析报告(2019)》就提出数字化对金融素养的影响整体是正向的,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促进和滞后两种作用方向相反的效应,在年轻人身上主要是促进效应发挥作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青睐数字化技术服务,但如果缺乏基础的金融知识,也更容易上当受骗,而滞后效应则会阻碍老年人金融素养的提升,老年人群体依然偏好传统的线下培训活动及到金融机构的物理网点办理业务。学生和老年人群体应该是投资者教育工作需要重点覆盖的人群,未来,公募基金除了在线上开展投资者教育以外,应该更多走入学校和社区等为学生和老年人开展更多的投资者教育活动,比如近期很多公募基金参加了蓝马甲助老防骗公益宣传活动,走入社区等进行投资者教育,帮助打通助老防骗的最后一公里[6]
 

最后,公募基金管理人应该根据自身条件自建或共建实体或互联网投教专区,尤其是实体专区,定期举办投资者开放日等类似的活动,邀请投资者走入基金公司等,更好的做好普惠金融及投资者教育活动。截止到2021年底,证监会公布的总共四批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中,其中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实体)共42家,没有一家基金公司入选;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互联网)共29家,仅两家基金公司入选[7],也就是总共71家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中,仅有两家公募基金入选。当下公募基金的投资者教育基地远远不够,也无法满足投资者教育的需要,所以未来,公募机构除了自建投资者教育基地以外,也应该和销售机构比如银行、券商或第三方等机构积极开展合作,共建更多的投资者教育基地。

 


[1] 《资管新规》暨由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等四部委在2018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银发〔2018106号),简称《资管新规》,全文详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8/content_5323101.htm

[2] 引自2021830日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的发言。

[3] 中国证监会20224月份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4] 数据来源:景顺长城基金、富国基金、交银施罗德基金等联合发布的《公募权益类基金投资者盈利洞察报告(2021)》,统计区间为公司成立以来至20201231日以及公司成立以来至2021331日。

[5] 数据来源《中国权益基金投资者行为金融学研究白皮书(2021/05)》P15

[6] 资料来源:《蚂蚁集团:蓝马甲行动累计志愿服务7万多人》 https://www.dsb.cn/148653.html  

[7] 资料来源: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公示第一///四批拟命名国家级证券期货投资者教育基地》

 

作者简介

沈绍炜,富国基金首席基金投资分析师,金融学博士。

黄卓,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