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推动经济复苏需要更多支持消费而非基础设施
2022-11-19
来源:财新网
题记:在外需承压环境下,消费能不能起来事关增长能不能持续,甚至将来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基础,需要为逐步提高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创造条件。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将由哪些因素支撑?在11月18日举行的第十三届财新峰会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针对这一问题表示,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要走入正常恢复反弹的态势,意味着增长模式要转变,需要更多依靠创新而不是要素投入,更多依赖国内市场,而不完全是外部市场,更多需要一些非房地产市场的新推动力量。
他表示,今年二季度中国经济受到较大冲击,三季度经济复苏,三大增长动力的格局是出口明显下滑,消费非常疲软,支持经济复苏最主要的就是公共部门的基建投资。
“这看起来有一点昨日重来的感觉,甚至比昨日还不如,”他称,过去在政府投资之外还有出口。在欧美高通胀、经济存在衰退风险环境下,“出口目前看来是比较困难的,投资持续靠公共投资显然是不行的” 。
他认为,与过去40年相比,未来30年格局已经发生明确变化:中国从过去的低收入、低成本走向高收入;过去经济增长依赖的全球化出现波折;过去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人口红利,现在变成了老龄化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中央提出双循环,更多把关注点放在国内市场上,是有道理的。
在黄益平看来,国内大循环,在供给端是如何支持创新、支持效率提升和产业升级。他观察道,放眼中国,创新做得最好的是在珠三角、长三角,原因有三:市场是相对有效的、企业家努力工作、政府没有太多干预。未来在疫情后回归正常、支持长期增长时,可从中吸取有益的做法。中国70%以上的创新由民营企业支持,这要求有一个明确的预期。
从需求侧看,公共投资无法长期支持中国经济增长,消费需求就尤为重要。黄益平坦言,在北大国发院内部关于消费也有很多争论,有的教授说现在要靠消费拉动了,有的说靠消费拉动增长不靠谱,很可能导致类似美国当前的通胀危机。但消费在经济中要保持适当的比例,这是必要的。
他解释称,投资会支持增长,但也会形成产能,如果没有国内的消费,很多产能将来会变成过剩产能。过去过剩产能可以出口到国际市场上去,但将来在外需承压环境下,消费能不能起来可能意味着增长能不能持续,甚至意味着将来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有没有一个基本的基础。
他认为,消费不振的重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占比较低,背后是收入分配不太平等,社保体系尚不完善,需在这方面做更多努力。
着眼眼下,疫情是制约消费的因素之一。黄益平认为,2023年若能摆脱疫情,对消费会是一个重大支持。此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可以考虑更多向家庭部门、向消费、向社会保障、向民生倾斜,而不是单纯投向基础设施。
目前,消费在中国GDP中的占比约为55%,低于一般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20个百分点左右。若能提升个百分点,不仅能满足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生活不断增长的需求,也是支持中国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的一个很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