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数字普惠金融仍需取得新突破

2021-12-02

11月30日,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在“第三届南方日报(深圳)金融支持实体经济调研”启动会上表示,我国经济已经从粗放的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转变,对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深圳作为金融创新重镇,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三个结合”,即线上和线下结合、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结、政府和市场结合,相信深圳未来能提供更多令人鼓舞的新经验、新业务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取得突破性进展,各地差距缩小
黄益平表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普惠金融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在数字普惠金融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不同区域的数字普惠金融水平差距已明显缩小。
“不管你今天在中国哪个地方,只要你有一个智能手机、有移动信号,你就能享受差不多的金融服务。这一点确实是过去传统的金融机构很难达成的,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黄益平指出,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发布《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发现2011年全国各地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差别非常大,但2020年时,偏远地区、农村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已经快速赶上来,地区间的差异明显缩小。
黄益平认为,在过去这一段时间,数字普惠金融最大的突破集中在三个领域,一是移动支付普及,二是大科技信贷,即大科技平台用长尾效应获客,同时积累大数据帮助支持信用风险评估,三是“宝宝类”投资等线上投资大幅度降低投资门槛,使得老百姓有机会直接投入参与货币市场或资本市场。
“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 是学术界引用率最高的测度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标。《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显示,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在2011- 2020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历了早期的高速发展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速度近几年有所放缓,但仍然维持了一个可观的速度,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数字普惠金融服务依然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仍需在信贷规模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黄益平表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过去虽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增长,但依然存在一定局限性,在“十四五”期间还需要一些新突破,尤其是在信贷规模、期限等方面实现突破,而且应更加集中地支持创新性企业、支持产业链中的企业。
他指出,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民营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的过程中也起到关键作用,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不仅是普惠问题,而且涉及到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
黄益平举例说,数字供应链金融是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业务模式,以往数字普惠金融主要依托于消费互联网,而随着5G的落地、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供应链金融未来可能在对实体企业的直接支持、突破数字普惠金融以往在信贷规模和期限上的局限乃至风控上可能取得突破,对于支持创新、支持经济增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表示,中小企业尤其是创新型企业依然面临着没有很好的财务数据、没有抵押资产等难题,如果利用大科技信贷的业务逻辑,用大数据等方法对准备上市或已上市的中小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分析他们的市场价值、业务状况等,来降低中小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的门槛,帮助他们及时获得资金支持。
“目前已有一些企业在利用这种新型的业务模式,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创新让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黄益平说。
本文来源:南方日报

 

黄益平,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光讲席教授、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的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数字金融、国际金融、农村发展和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