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益平: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

2021-03-23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 ,作者黄益平

如何看待当前中国经济增长态势?2020年的疫情使各国经济受到很大冲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其称之为“大封城”,与历史上的“大萧条”“大衰退”相对应,去年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型”反弹,复苏速度之快远超预期。
更加可持续地“常态增长”
2021年经济政策的目标可能还是要关注经济增速,但更重要的是让经济快速、平稳地回归“常态增长”,更加可持续地“常态增长”。
但这个“常态”不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一方面,要回归到即使没有大力度的宏观政策支持也能持续增长的状态;另一方面,经济要稳步走向新的发展格局,只有这样,经济增长才有可能持续。
在2021年,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
第一,要有效控制住疫情,在正常生产经营和有效控制疫情之间达成平衡。
总体来说,今年疫情带来的挑战要低于去年;但即使如此,新增病例对市场和社会的信心还是会产生很大影响。
去年我国疫情控制得非常好,但受人口大规模的影响,今年疫苗的运用速度可能落后于欧美国家。如果出现这个情况,也可能会影响我国的经济表现。
因此,控制疫情可能还是要管控和疫苗双管齐下。
第二,宏观经济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继续支持经济增长。
这一政策定位的内涵,就是今年的经济复苏还会继续,但复苏的基础还不是很牢固,所以宏观政策还要进一步为经济增长提供支持,但政策力度可能会有一些调整。
虽然今年经济增长的态势已经发生变化,但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非常重要,也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还要积极、稳健的货币政策还要继续稳健、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还要持续,也就是“不急转弯”。
但今年的经济形势好于去年,进一步加大宏观政策支持力度的必要性已经明显下降。所以宏观政策的支持力度可能会有所调整,但退出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此外,宏观政策也要顾及应对政策后遗症,尤其是金融风险,因为这不仅关乎金融稳定,也事关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第三,推进改革,重建“常态增长”的基础,推动走向经济发展新格局。
要从“非常态”复苏走向“常态增长”,归根结底,还是要挖掘三驾马车的动能,以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对此,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极为重要。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这方面工作虽然难以在一年内达成,但也是回归常态增长必不可少的步骤,这涉及如何刺激消费、推动产业升级。
从消费来看,中长期前景比较乐观,但短期消费相对疲软。去年消费增长赶不上GDP增长,背后的因素很多,比如收入分配不平等、社保体系不健全、城市化水平偏低等。
如果这些问题能得到显著改善,让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赶上甚至超过GDP增速,中国消费品市场的前景是非常乐观的,它不但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甚至可能成为新的国际经济大循环的重要引擎。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大方向
在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的过程中,会涉及如何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问题,这当然不是一个短期问题,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它现在变得更加突出。2020年,中国是对疫情控制最有效的国家,所以经济复苏也最快,我们都深感自豪,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夸大“政府管控”在经济中作用的乐观情绪。与此同时,现在我们在国际经济关系中遇到很大的困难,特别是在技术领域。这样似乎又进一步增强了对“自主创新”特别是政府作用的期待。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定要把它放在大的格局中来分析。政府管控能力在应对危机时有明显优势,但不一定能够替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机制的作用,在面对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挑战时,更是如此。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永久性的话题。最好的模式当然是相互配合,即所谓的“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但“有为”到什么程度合适?仍然值得讨论。需要避免的是在后疫情时期形成对政府作用的过度化,资源配置与定价的功能还是应该由市场来承担。
比如2011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很多制造业企业在成本上升以后都做不下去。但现在再去看,那里的企业都是生龙活虎的,一部分难以为继的企业已经关掉了,剩下的通过升级换代挺过来了,再加上一大批新的企业。说穿了,其实就是市场机制在发挥有效的作用,而政府则提供了必要的竞争环境以及一些政策支持。而在一些地区,企业做不下去了也关不掉,资源大多控制在政府的手里,企业家没有关系做不成任何事情。因此,经济转型难就是很正常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