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强:支付革命与包容性发展
2020-04-28
数字开放平台第四次学术论坛精彩发言(第三篇)
支付革命与包容性发展
龚强
首先,非常感谢张春院长,也非常感谢数字金融开放计划。今天我要和大家讨论的是《支付革命与包容性发展》。这篇文章是我和中山大学的张一林老师、西南财经大学的博士研究生郁芸君合作完成的。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金融的深度结合,金融科技正逐渐改变世界。关注全球市值排名前十大公司可以发现,2019年市值前十大的公司中有七家是高科技公司。尽管金融科技带来了各式各样的金融创新,包括互联网借贷、区块链金融等,但对普通人而言,影响最深刻的金融创新非移动支付莫属。现如今,移动支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已经非常广泛,包括街边卖红薯的小商贩都开始使用移动支付。人们好像越来越不需要现金进行买卖交易,而是直接通过扫描二维码或者是“刷脸”来进行交易支付。这一现象让我们隐隐约约地感觉到,移动支付可能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我们的研究发现,移动支付能够发挥金融普惠的作用,推动金融的包容性发展。金融或者说金融市场的作用是什么?简单来说,金融是把居民的闲余资金一起,之后把这些资金投向实体经济进行长期投资,而投资到期之后,投资产生的收益会重新通过金融市场返还给居民。整个过程不仅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也可以让(参与到金融市场的)居民获得投资收益。但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个社会存在金融排斥现象。由于金融活动是有成本的,负担不起这些交易成本的穷人无法参与到金融活动,只有高收入群体有机会享受金融市场所带来的收益。移动支付恰恰可以消除金融排斥。由于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较低,穷人也有机会使用移动支付并从中获益。最典型的非洲国家,移动支付在非洲国家出现了“越穷越发展”的现象。我们这篇文章从理论上证明,移动支付起到金融深化和包容性发展的效用。移动支付可以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吸引低收入群体进入金融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低收入人群的资金通过金融市场流转到实体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与此同时,低收入居民能够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获得财富增值。因此,移动支付所支持的银行,是真正的普惠银行。它既是穷人的银行,也是大众的银行。
以往在讨论移动支付的作用时,最直观联想到的一点是移动支付能够节省交易成本。而我们这篇文章想着重强调的是,移动支付通过促进金融深化、推动包容性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改进可能是更为重要的。我们发现,当移动支付的普及度不够大或者说移动支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时,由于高收入群体是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移动支付直接地降低了高收入人群使用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高收入人群得到的福利改进更大。但是当移动支付的普及度达到了一定程度后,越来越多的低收入者进入到金融市场,越来越多的低收入人群可以通过金融参与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提升会明显地超过高收入人群的福利提升,社会福利的改进主要来源于低收入人群。简言之,移动支付的直接影响是降低交易成本,而间接影响是吸引低收入人群进入金融市场,形成平等性的金融参与。譬如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黄益平老师的报告《数字经济助力中国东西部地区平衡发展》也发现,移动支付可以冲破胡焕庸线,起到了普惠的作用。而这次疫情的出现可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移动支付的作用。如果没有移动支付,很可能会产生很多的负面问题,譬如传统的接触式的交易方式和支付方式很可能不利于防范疫情。移动支付的出现确实会给整个社会福利带来极大的提升。
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移动支付是怎么帮助到贫困人群的。“零钱”对于穷人的影响,可能远比富人更大。我们在新闻报道里看到,江西南昌一个小孩在乘坐地铁时将五元买票钱丢失,受到母亲的疯狂打骂。五元钱看似是一个很小的数额,即使增加十倍,也不会被很多人所在意,可能就是两杯咖啡而已。但是对于孩子月薪仅九百元的母亲来说,这五元钱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当居民选择持有现金(不进入金融市场)还是银行存款(进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市场)时,交易成本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现金支付模式下,如果居民持有银行存款,则当居民发生消费需求后,就需要前往银行取款。考虑到交通的便利性,对于低收入人群而言,每次往返去银行的成本比较高,这时候他们就会倾向于持有现金,而不进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市场,也就出现了金融排斥现象。而在移动支付模式下,取款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近似为零,低收入居民也能够轻松地负担移动支付的使用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人群也有机会获取银行存款的利息回报。尽管由于财富水平的差异,低收入人群得到的利息收入小于高收入人群,但是低收入人群得到的边际收益会更加显著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会说,虽然余额宝产生的利息可能并不高,但是对于低收入的居民来说,可能带来很大的效用。
我们构建了一个由众多的居民、一家代表性银行和一项社会投资所构成的经济体来具体阐述移动支付对居民和社会福利的影响。基本的模型设定和1983年Diamond和Dybvig的模型设定保持一致。t=0期银行吸收居民的资金,并将其投向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项目。社会投资是长期且无风险的,只有当t=2期投资期满时,才能产生投资收益,而如果t=1期提前中断投资,则只能拿回本金。我们假设银行体系是完全竞争的,银行存款的收益结构和社会投资的收益结构相一致,也即如果居民持有长期存款,则未来不仅可以收回本金,还能获取额外的利息;如果居民提前取款,则只能回收本金。
社会中有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简单起见,假设居民的收入水平服从均匀分布。除了收入水平的差异外,居民的消费时点也有不同。部分居民的消费需求发生在t=1期,也即流动性消费者,部分居民的消费需求发生在t=2期,也即耐心消费者,两类消费者的构成比重分别是和。由于未来消费需求的不确定性,在t=0时居民不能确定自己的消费需求会发生在t=1期还是t=2期。或者说,在t=0期居民不能确定自己究竟属于流动性消费者还是耐心消费者,只有在t=1时,居民才能明确自己的类型。在t=0期,居民需要考虑选择持有现金还是把资金存到银行来最大化自己在未来的消费。当居民选择持有现金时,未来无论居民的消费需求发生在哪一期,居民都将直接消费现金,居民消费等同于t=0期的居民财富;当居民选择持有银行存款时,如果居民需要在t=1期消费,那么居民就必须前往银行取款,将银行存款转换为现金后再进行消费,取款成本会降低居民的消费水平,如果居民需要在t=2期消费,那么居民会使用存款的本息进行消费,银行存款的利息收益可以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居民在t=0期究竟会选择持有现金还是持有银行存款?研究发现,存在一个收入水平的临界值,只有当居民的收入水平高于这一临界值时,居民才会选择持有银行存款。这意味着,富人会选择进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市场,而穷人则不会进入金融市场。这是因为:在传统现金支付的情况下,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也即模型中的取款成本)会损害到居民消费。对于低收入居民来说,其原本的收入水平不高,取款成本带来的消费损失会带来非常严重的效用损失,他们倾向于直接持有现金来预防未来的消费不确定性。而由于部分穷人属于耐心消费者,他们持有的现金在t=1期既不会被用于消费,也不能用于投资,这部分现金持有造成了社会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不仅社会生产不能达到最大的可能性边界,更使得低收入人群没办法获得资产增值,最终导致社会福利的巨大损失。
而当出现移动支付替代现金支付的支付革命后,提取存款的时间和交通成本大幅降低,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居民也能够负担得起金融服务的使用成本,移动支付会吸引低收入人群进入金融市场,持有现金的人的比例会不断下降。更为重要的是,当低收入人群进入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市场后,低收入人群的财富通过金融市场流转到实体经济,增加的社会投资规模。与此同时,当社会投资到期后,低收入人群可以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低收入人群的财富水平和消费水平会有所提高。
分解移动支付的福利效应可以发现两种影响渠道:其一是成本节约效应,移动支付使原本就参与金融市场的高收入人群有机会享受到低成本的金融服务;其二是金融深化效应,移动支付降低金融市场的进入门槛,低收入人群有机会进入金融市场并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也有机会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我们还发现,从福利变动百分比来看,金融深化效应所带来的福利改进会大于成本节约效应,也即移动支付会使低收入人群获得更大的福利提升。那么,为什么原来我们觉得这样的效应不那么明显呢?这是因为:只有当移动支付的普及度足够大时,移动支付才更有利于低收入居民。这说明,加速移动支付的普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进一步研究来讨论了银行为短期存款付息时的情形,主要的研究结论保持不变。总结来说,我们发现移动支付的作用不单单体现在降低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而更为重要的是,移动支付具有金融深化和包容性发展的作用。移动支付使得低收入人群进入金融市场,低收入人群的财富有机会流转到实体经济。低收入人群的金融参与对于整个经济是非常重要的,既能够扩大社会投资规模,也可以实现包容性经济发展。这是我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谢谢大家!
(整理自龚强教授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