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发挥互联网银行独特价值,加大对微型企业的精准扶持

2020-04-09

发挥互联网银行独特价值
加大对微型企业的精准扶持

 郭 峰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通过金融扶持,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已成广泛共识,国家也已经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推出了多个政策,例如增加专项信贷额度等,但这些支持是否能真的落到微型企业身上,却有待观察,这是因为微型企业自身的特征使得其对传统金融服务的触达性很低。

对于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的特征,简单概况一下就是:数量庞大、经营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根据笔者与中央财经大学王靖一老师合作进行的一项研究的估算,2018年全国个体经营户总量约为9776.5万户,比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到的口径6295.9万户,多出54.8%,很多个体经营户可能都没有经过正式的工商登记注册,因而不在官方关注范围之内,当然也就可能不在传统金融扶持的范围内,但这些经营者又确确实实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和千家万户的生计来源。而另一方面,个体经营户的抗风险能力又比较弱,这一点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中暴露无遗。根据我们的研究,2020年正月初七后的两周,在重点疫区湖北省,个体经营户的商户量和交易量,较根据机器学习推算出的如果没有疫情发生的“反事实结果”,分别下降59.3%和69.7%;而在全国其他地区,商户量和交易量则分别下降约40%和50%。

在这样的严峻现实下,如何通过金融扶持,助力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渡过难关,已成共识。2月底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央行出台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用于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为企业提供的低成本、普惠性的资金支持。此外,在去年的基础上,政策性银行还将增加3500亿元专项信贷额度,以优惠利率向民营、中小微企业发放。今年各银行金融机构要对个体工商户的贷款在去年的基础上力争再增加5000亿元以上。

政策出台后,关键是如何落实。比如,如何把准备新增的5000亿个体工商户贷款落实到位就是一个问题,这涉及到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金融触达性的问题,如果触达不到,再多的钱都落不到个体经营户头上。如上所述,中国有近一亿个个体经营户,很多都不在体制之内。对于这近一亿的个体经营户,目前金融机构覆盖到多少呢?根据银保监会3月13日新闻发布会的介绍,目前获得信贷支持的个体工商户有1400多万户,换言之,尚有8000多万个体经营户没有获得信贷支持(注:个体工商户和个体经营户的区别在于前者有工商登记注册,后者还包括没有注册但实际从事了一些经营业务的经营者)。在持续多月收入锐减之际,这些脆弱的个体经营户是否还能挺得住,颇值关注。

其实,个体经营户难以获得传统金融信贷支持,也在情理之中。众多个体经营户规模小、缺乏抵押物,财务记录也不全,或者压根没有记录,金融机构即便是有心向其发放贷款,也缺乏必要的信息和抓手。但数字经济和数字金融的发展,为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触达金融服务创造了条件。目前,各类沿街商铺和流动商贩等个体经营户都是通过支付宝、微信、银联支付等机构提供的二维码支付等电子支付手段来进行收款的,这就为这些极其微小的商户留下了重要的数据记录。而这些数据信息在这些线下收单机构内积累形成的大数据,就可以产生单个数据点所无法产生的价值。例如根据这些收单流水等信息,收单机构就可以自己或联合其他放贷机构,向这些被传统金融机构完全忽略的小店小铺发放贷款,从而大大突破了传统金融机构放贷的边界,有利地促进这些国民经济毛细血管的成长,也提高个体经营户在突发事件冲击中的抗风险能力。我们的研究就显示,数字金融发展对缓解本次疫情对个体经营户的冲击的确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一个地区基于数字技术精准释放的信贷每增长1%,疫情对个体经营户活跃商户量和营业额的冲击幅度就平均分别减弱1.46%和2.57%。

国家也已经注意到了民营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对于精准帮扶个体经营户的独特价值,因而鼓励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加强与主要依靠互联网运营的民营银行的业务合作。而之所以鼓励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合作,是因为互联网银行对于独立承担扶持个体经营户的重任,似乎有心无力:一句话概况就是互联网银行有数据、有客户,但没钱。而为提高民营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服务个体经营户的能力,以下几点是监管部门应该酌情考虑的地方。

第一,降低互联网银行融资成本。当前疫情之下个体经营户生存状况堪忧,亟待优惠利率贷款,而如果想让互联网银行提供更多低息贷款,又很有必要首先降低互联网银行自己的的融资成本。银保监会早在2018年58号文中就提出支持“民营银行资产证券化”试点,然而一直并未真正落地。借助疫情期间需要尽快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契机,有关部门应该加快民营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的落地步伐,拓宽民营银行信贷空间,更好地支持更多的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助其渡过难关。

第二,推动互联网银行补充资本金。以网商银行和微众银行为代表的互联网银行和民营银行普遍面临着贷款规模快速扩张和资本充足率逼近红线的矛盾和压力,已经极大制约了他们进一步服务中小微企业的能力。除内源性增加资本金外,发行优先股、二级资本债、永续债等也是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重要方式。然而到目前为止民营银行增资扩股和发债都比较少,主要原因是因为民营银行成立年数较短,利润还不太稳定。但随着经营时间的积累,将有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特别是互联网银行具备增资和发债资格,相关监管部门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审批力度。

第三,鼓励商业银行与互联网银行开展联合放贷合作。中大型银行拥有强大资金实力,但缺乏足够多触达海量个体经营户的通道;而这恰是互联网银行所见长的。监管机构应鼓励双方强强联手,发放针对个体经营户、网络小店等微型企业的联合贷款。正如2月2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银保监会有关负责人所表示的,这次疫情对金融科技的应用是很大的推动;小的金融机构可能自身缺乏研发投入,可以在分清权利和责任的前提下,与有公信力、有诚信的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提高金融科技应用能力。疫情的冲击,再次凸显了数字技术、金融科技的发展前景,而发挥互联网银行等金融科技公司的独特技术优势,精准帮扶个体经营户等微型企业,大有空间。

本文来源:财经网未名湖数字金融评论专栏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心立场

作者简介

郭峰,经济学博士,金融学博士后,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经济研究》、《经济学季刊》、《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中文权威期刊和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Scientometric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和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等英文SSCI/SCI一区期刊。另在主流媒体发表经济时评90余篇,出版专著两部,合(参)著多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各一项,主持或参与横向课题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