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艳:提振信心,拨云见日—对网络借贷发展方向的观察与思考

2018-09-14

 

 导语:近期网络借贷行业笼罩着较为负面的市场情绪,这体现在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与金融科技关注度指数双双降至低谷,新增问题平台规模以及老平台所占比重都有所上升。对此,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认为,目前集中出现的问题平台,很大部分是市场正常出清所需,同时某些媒体不准确和过度渲染的报道放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  

 虽然当前月度新增问题平台数量不是历史最高,但是中国网络借贷发展乌云压顶山雨欲来,有把过去表现还比较好的平台拖垮的倾向。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在2018年7月15日跌到了历史最低位。2013年1月到2016年底,该指数的平均值为-5,即媒体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新闻报道情绪基本处于平和状态。2017年至今,该情绪的均值为-157,而最近四周(6月24日,7月1日,7月8日,7月15日)的情绪指数分别是 -304,-458,-414,-639。这种负面情绪的严重程度前所未有。

其次,北京大学金融科技关注度指数也在同期达到历史新低。该指数将2013年1月13日的基准值设定为100,最近四周指数值分别是468,532,321,168。在2015年底e租宝事件爆发后,情绪指数也曾经达到当时的新低,但是媒体更倾向于将e租宝事件解读为孤立事件,对互联网金融的乐观和质疑情绪同时并存,关注度仍然在走高。而目前关注度指数和情绪指数双低的现象,体现出交锋观点在减少,媒体更倾向悲观解读行业未来的趋势。

第三,新增问题平台多是老平台。根据网贷之家数据,2017年退出的主要还是生存能力在一年左右的平台,到2018年,倒下的新增问题平台平均运转约两年。其中,2018年6月新增的63家问题平台的平均运转了705天,而7月上旬新增的45家平台平均寿命是891天,比六月多了半年多。

第四,新增问题平台的规模在变大。 2018年7月新增的45家问题平台的平均注册资本金达到5000万元,已经大于正常平台的平均注册资本(截至2017年3月的正常平台平均注册资本金为3000万元),这和2016年时观察到的问题平台主要是小平台的特点不同。

第五,新增问题平台的出现有迹可循。比对2018年7月二十多家可与历史数据匹配的问题平台在今年2月时和正常平台之间的差异可以发现,在平台成为问题平台前五个月,这些平台的资金净流入显著为负;另一方面,在问题平台交易量平均规模为正常平台交易量平均规模43%的情况下,问题平台借款人数仅为正常平台借款人数的6%。 资金净流入少、借款人数少等都说明平台在出问题前相当一段时间内资产端和资金端都存在枯竭现象,出现问题并非偶然。

当前市场情绪低落真的标志网络借贷行业的严冬到来了吗?笔者不同意这样的判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目前网络借贷市场总体规模还小,目前网络贷款余额规模为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1%左右,根据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的研究,网络借贷市场的风险尚不足以触发系统性风险。

其次,目前集中出现的问题平台,很大部分是市场正常出清所需。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国网络借贷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监管相对宽松、没有完善征信系统、没有对相关业务详细统计、民众习惯刚性兑付的情况下,大量个体投资人对大量个体借款人间展开的借贷业务。由于网络借贷支付成本高、不少平台没有足够多的投资人和借款人、大部分平台轻风控且大数据分析能力弱等因素,该行业开始出现资金池,拆标打包、自动投标和债权转让等原本可以提高网络借贷效率的方式出现异化;平台偏离信息中介定位、依靠新投资人来补偿旧投资人的庞氏骗局普遍存在。不少平台是假借互联网金融名义集资诈骗的伪互联网金融。

当监管部门明确和强调信息中介定位后,伪互联网金融平台将无法继续采用通过新投资人来还旧投资人的模式而出现经营困难,退出市场是正常现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有平台以各种方式退出。

第三,不准确和过度渲染的报道放大了市场的悲观情绪。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热潮中,一些实际为非法集资或者线下理财的公司也宣称自己是网络借贷平台;当这些机构出现问题时,一些媒体按照他们属于网络借贷平台来报道,这就夸大了互联网金融行业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一些媒体报道有过度渲染了负面市场情绪,例如,平台出现提现困难等问题,就用“暴雷”、“雷潮”等词,另外,对于涉及金额大小则采用累计交易量而不是待还金额等指标来渲染问题严重性以吸引眼球。更有甚者, 一些自媒体还通过写负面文章来挟持网络借贷平台,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但是最后不可忽略的是,市场情绪波动较大的一个原因是监管政策不明朗。监管部门延期备案的初衷可能是逐步缓释存量风险,但市场和公众缺乏相对权威的信息来区分好平台和问题平台,因此倾向于将个别问题平台的问题,解读为整个行业的问题。

网络借贷市场的未来前景,首先取决于监管、投资人、借款人、出借人和平台、媒体和社会公众对网络借贷的认知。我们认为,尽管市场出现一些低迷,但还是应该认识到,网络贷款业务具有特殊的普惠金融的价值,为个人、个体户甚至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不足的问题。部分网络贷款平台在利用数字技术解决金融决策中获客难和风控难方面积累了好的经验。应当相信,备案延期的目的不是要一刀切,不是要消灭整个网络贷款行业,而是特别审慎地识别出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通过引入新的监管框架,有序整治网络贷款行业,消除不规范、高风险的业务模式,让规范、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健康发展。

其次,如果上述判断正确,就需要监管部门统一标准,尽快将一部分符合资质要求的平台纳入监管框架并支持其规范发展。在监管备案延期的情况下,可以先采用白名单等制度,帮助公众将优质平台和问题平台做一定区隔,形成稳定预期,避免投资人因恐慌导致全面挤兑、借款人因想赖账而故意逾期、一些平台想逃避责任而故意宣称自己是问题平台。

第三,鉴于媒体情绪对于市场发展有显著影响,媒体在报道的准确性、客观性、公正性等方面也需要加强自律。对于发布相关虚假、失实报道,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有关部门也应追究相应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责任。

最后,要走过过去的野蛮生长,进入规范健康的发展就必然有阵痛期。但是对于有过硬风控技术、有服务实体经济业绩的表现良好的合规平台,相信经过这段时间的洗礼、在获取备案之后,将能拨云见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仍需提振信心,走过艰难时刻,为支持中国实体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作者简介:

沈艳,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Econometric Society 会员和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会员。目前担任教育部北京大学人力资本与国家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China Economic Journal 副主编,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任理事等职务。研究兴趣包括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