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第六届学术年会暨《金融评论》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1-09-07

9月4日,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六届学会术年会暨《金融评论》专题研讨会,以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在京举行。《金融评论》创刊于200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经济、金融学术刊物, 刊载原创性的理论、经验性的经济及金融论文,旨在通过优秀研究成果的发表推动经济与金融领域的理论探索,并为中国学者走向世界经济理论前沿提供平台。
合影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六届学会术年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融评论》主编张晓晶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题为《金融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主旨演讲,对怎么理解共同富裕,金融全球化和金融科技如何影响共同富裕作了精彩报告。
▲张晓晶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会议以中国的数字普惠金融:测度、影响与监管为主题,分4个专场,分别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黄卓,沈艳,谢绚丽老师及《金融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周莉萍主持,共邀请了全国十二位主讲嘉宾介绍论文科研成果,同时每篇论文分别由一位权威专家学者进行点评,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及进一步修改的建议,并与主讲嘉宾进行深入的交流、讨论。国内数字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对数字金融研究感兴趣的同学也积极参与了会议研讨。
 
第一个专场会议由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教授主持,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郭峰副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韩晓分别进行了相关论文报告。
▲黄卓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郭峰副教授报告了论文《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介绍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的几个特点,就数字金融影响家庭消费、企业创新、创业、银行绩效、系统性金融风险、区域经济活动等方面的研究作了相关介绍。郭峰副教授也指出,指数本身存在局限性,指数不包含传统金融机构。同时,指数应用中的典型问题。如指数跟大企业匹配,工业企业数据库跟WIND上市公司数据库的企业都是大企业,不在支付宝直接服务范围内。

韩晓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研究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韩晓报告的论文为《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减贫效应—贫困脆弱性视角》研究采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2年-2018年的微观数据,还有市一级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匹配,从贫困脆弱性视角研究了数字金融的可持续减贫效应,发现数字金融显著能够降低家庭贫困的脆弱性,其中在低贫困脆弱性更能发挥作用,数字金融能够通过家庭中金融资产的占比、金融素养和风险识别、信任机制与信息获取等渠道影响贫困脆弱性。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张正平主任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对韩晓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张正平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第二个专场会议由《金融评论》编辑部副主任周莉萍老师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健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张正平主任、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雨菲作了相关论文报告。

周莉萍  《金融评论》编辑部副主任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健院长报告了论文《普惠金融是否显著缓解了收入风险对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来自CHFS数字的经验证据》,研究发现普惠金融能缓解收入风险对消费的抑制作用,其中通过降低流动性约束、提升家庭风险管理能力、扩大家庭的社会网络实现缓解效果。文章也做了一系列的异质性检验,包括从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或者是高低收入的家庭,或者是个体金融素养与社会信用程度,都存在很显著的差别。
北京工商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张正平主任报告的论文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于农业生产有资本替代效应吗?》,研究聚焦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发现显著促进了农业生产中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在北方、在山区、在大农户中更加显著,进行了一系列的稳定性检验,发现结果依然显著。
天津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刘雨菲报告了论文《数字金融对传统银行小微贷款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和非对称特征—基于非平衡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检验》,研究以数字金融对传统银行小微贷款的影响和研究主线,分别探讨了影响空间的溢出效应、收敛性和区域,创新性和时效性都具有的。该文从数字金融不同的维度,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小微贷款的直接影响、溢出效应和总效应,并从区域的角度分析收敛性和非对称性特征。
▲张勋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金融统计系副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金融统计系张勋副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易行健院长、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曾燕教授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对易行健院长、张正平主任和刘雨菲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第三个专场会议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王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诗卉博士、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邢会强教授作了相关论文报告。

▲沈艳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王喆报告的论文是《测度全球数字经济发展:TIMG指数与新特征事实》,研究发现2013年以来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一个整体的上升趋势,并且是由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治理的提升所推动的。另外,北美、西欧、亚太是数字经济发展比较高的地区,具体的国家存在差异。全球数字经济发展仍然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近年来不同收入国家间的收入经济发展差距在缩小。编制的TIMG指数,优势是一方面我们反映了中国在数字市场方面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也是能够突出在数字技术、数字治理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
▲王喆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博士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王诗卉博士报告了论文《管理层数字化认知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来自商业银行的证据》,研究利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将管理层对特定技术的关注度、管理层的认知评价纳入了管理层认知分析的框架中,将有监督的机器学习以及无监督的状态,LDA方法运用到文本分析中。从管理者的视角对数字化时代企业转型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发现管理者的积极认知,能够从新旧两方面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行为。

▲王诗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邢会强教授报告了论文《数字经济背景下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信息共享机制研究》,研究讨论了在目前的信息共享的基本框架下,在数字经济时代我们怎么样重新做到信息权利和利用效率之间的平衡。
▲邢会强 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文澜学院龚强院长、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张充、《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程炼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对王喆博士后、王诗卉博士和邢会强教授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程炼 《金融评论》编辑部主任
第三个专场会议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谢绚丽主持,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曾燕教授、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张充、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谢凯博士、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岳博士分别作了论文报告。
谢绚丽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曾燕教授报告的论文《联合贷款的合作机制及其监管启示》发现联合贷款的金额利率和平均履约概率之间存在数量关系,传统商业银行在跟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合作的时候,独立风控能力是很重要的,因为目前的机制设计,传统商业银行可能不太愿意做这件事情,有可能降低利润。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讲师张充报告的论文《国内大循环、金融科技与省际贸易》发现金融科技本身对省际贸易没有发现显著的影响,但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开始之后,金融科技对省际贸易有一个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这种促进作用有一个动态的特征,随着新冠疫情得到重视,而逐步的减小。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与管理研究院谢凯博士报告的论文《数字金融、创业存续与小微企业成长—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聚焦于研究数字金融对小微企业生存和成长的影响及其中间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指数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小微企业的存活概率能提升8.8个百分点,成长指数提升0.87个标准差。数字金融对于小微企业应收的提升效应是更明显的。数字金融主要是通过信贷约束的缓解,电子支付的使用和信息知识的获取等渠道促进小微企业的成长,对于人力资本比较少,以及在农村地区和普通城市,对小微企业有更大的普惠性。但是数字金融的普及和发展,也对当地的普惠金融基础和金融需求,和互联网数字化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张岳博士报告了论文《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进程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之间倒U型曲线关系。贷款集中度起到了集中度作用。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农村金融机构贷款集中度先上升后下降,进而导致经营风险上升后下降。市场化进程通过发挥双刃剑效果,进而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与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风险之间起到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改变了倒U型曲线的拐点。最后,对于规模越小的农村金融机构,数字普惠金融与经营风险的拐点会越小。
▲张海洋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张海洋、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百人计划”助理教授梁方、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李彦龙、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郭峰分别结合自己的研究思考,对曾燕教授、张充老师、谢凯博士、张岳博士的报告进行了精彩点评。
▲李彦龙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
数字金融的中国创新举世瞩目,其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需要在学术研究中认真总结。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鼓励更多的青年学者积极参与到数字金融的研究与交流中来。
 
▲黄益平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第六届学术年会暨《金融评论》专栏研讨会在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讨论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