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数字金融中心、CF40联合IMF举办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研讨会

2021-07-17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 ,作者CF40

 

近期,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IDF)联合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共同主办了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数字货币与国际金融体系:效率、公平与稳定”。
会上,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Kristalina Georgieva)与中国金融学会会长、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周小川聚焦“数字货币的兴起对国际货币体系的影响”这一主题展开对话。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就“央行数字货币的影响”重点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主持了“数字足迹与普惠金融”议题的交流讨论。
此外,围绕央行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央行数字货币的影响、金融服务数字转型与监管、数字足迹与普惠金融、开放数据与隐私保护等话题,来自中国的监管机构人士、学者和金融机构从业者,与IMF专家展开对话交流。

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已连续举办四届。2018年,应时任IMF总裁克里斯蒂娜·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邀请,CF40联合IDF组织中国金融科技考察团赴华盛顿与IMF专家进行闭门交流,举办了首届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开启了金融科技领域最高层次的专家对话。这是IMF历史上首次就特定行业主题进行大规模的专题研讨交流,也是中国经验首次走入IMF。

央行数字货币的发展与影响

在第四届中国金融科技内部研讨会上,就数字货币尤其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发展及影响等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数字货币是未来趋势,且CBDC发展潜力更大,而这也需要国家间的政策协调与支持。

在跨境支付方面,CBDC能够提高跨境支付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加剧货币替代,提升跨境资本流动管理难度,避免这些风险需要各央行在设计和推出CBDC的过程中紧密合作。在对国内金融体系影响方面,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数字人民币钱包生态未来呈蓬勃发展态势,也有部分专家表示CBDC长期可能使商业银行面临部分去中介化的风险,数字金融业务模式改变,在促进竞争的同时第三方支付机构可能因提高兼容互通程度而失去整合服务优势。

与会专家建议,IMF应在全球数字化转型和维护国际货币体系上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各国监管当局也需完善巩固本国货币制度建设,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此外,在设计央行数字货币时,当局需要谨慎,在提高效率与避免风险之间取得一个良好的平衡。

数字金融的应用与挑战
数字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与此同时,仍有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数字鸿沟、监管套利等问题待解。
从常见的应用场景和趋势来看,与会专家认为,使用数字足迹和行为数据进行信用评分是对传统数据和信息的有效补充,有助于推动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以及金融机构定价和风控的能力。再如,以由机构发起或请求数据共享再由个人进行授权为主流模式的开放银行,也有助于打破大银行的数据垄断,促进市场竞争。但上述应用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滥用的风险、数字鸿沟、涵盖度存在局限、机器学习不能反映因果关系和模型的不透明,以及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
此外,数字科技使得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变得越来越容易,为了防止监管套利,与会专家建议,监管部门首先需要从全系统的角度展开整体研究,并且要针对金融行为进行监管,因为基于机构主体的监管难以覆盖一些提供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机构,以及那些资产负债表较小但加总后又具有系统性影响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