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北大数字金融中心专场论坛成功举办

2020-12-12

2020年12月5日下午,第二十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专场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召开。本次专场会议共分两场进行,参会人员共汇报讨论了六篇文章,与会嘉宾和听众们围绕数字金融前沿研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成果颇丰。
第一场会议由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黄卓教授主持,中心的特约研究员李想、博士生高珏同学和本科生赵家琪同学分别报告了学术论文,三篇文章围绕数字化时代下商业银行的转型及其影响进行了讨论。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李想
李想老师的论文《Banks’ Technology Adop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研究了银行对科技的采纳程度是否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文章发现银行对金融科技接纳程度越高,货币政策对银行的贷款增长、存款增长和不良贷款率的传导越弱。然而,这一影响主要来自于非银行的科技金融企业的竞争效应。银行对科技采纳的非竞争部分对货币政策传导并无显著影响。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博士生高珏
 
高珏同学汇报了论文《商业银行数字转型对银行绩效的影响》,文章从认知、产品和组织三个维度构建商业银行的数字转型程度,讨论商业银行数字转型与银行绩效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商业银行数字转型的程度越高,银行绩效越好。同时在民众对数字金融的接受度越高、政府对数字金融的支持度越高的地区,商业银行数字转型对银行绩效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本科生赵家琪
赵家琪同学汇报的研究《普惠金融下的马太效应——基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视角》讨论了银行数字化对小微贷款绩效的影响,文章发现只有转型程度高的银行,小微企业贷款占比会显著增加,并且不良率不会明显升高,而这主要来自产品数字化的差距。银行数字化转型和绩效的不平等,可能造成银行业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基于此,文章提出政府可以改善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同时应当密切关注数字技术的分化和潜在风险。
 
第二场会议由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沈艳教授主持,中心的博士后李彦龙、博士生邱晗和董英伟同学分别汇报了论文。

北京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生邱晗
邱晗同学介绍了论文《Data vs Collateral: The View of FinancialAccelerator》,这篇论文指出大科技公司(big tech)使用大数据来对企业进行风控,可以减少信贷市场对抵押品的依赖。论文发现大科技信贷与当地的经济状况和房地产房价相关性较弱,但与公司经营情况相关性较强,例如交易量和网络重要性评分。相比之下,银行信贷与房地产价格的相关性都很强。该研究发现,基于数据的大科技信贷可能会削弱传统金融加速器机制的影响。

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博士生董英伟
董英伟同学汇报了论文《金融科技信用分的溢出效应——基于某代表性小微贷款公司逐笔贷款数据的实证分析》,文章基于某代表性小微贷款企业的逐笔放款数据,首次研究了金融科技信用分对小微贷款公司的溢出效应。借助准自然实验,文章发现引入金融科技信用分可以显著降低新增贷款的违约率,且这一作用存在一定的异质性。

北京大字金融研究中心博士后李彦龙
李彦龙博士的研究《数字金融与收入不平等》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省内、地级市内和地级市间的收入收敛,创新和转型升级是缩小地区经济不平衡的重要途径。数字金融缩小了家庭收入差距,对低收入、农村和女性户主家庭的促进作用更大,对低学历家庭收入影响更大是缩小家庭收入差距的重要途径,但老年数字鸿沟问题依然存在。
 
在互相点评环节,各位点评人对每篇文章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建议,文章也引发了其他与会学者的充分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本次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的专场论坛圆满结束,论坛为对数字金融研究感兴趣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推动了数字金融领域的学术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