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一讲】黄益平:数字金融是一场革命

2020-04-09

3月26日晚8点,北大数字金融系列公开课第一讲正式上线。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首讲《中国的数字金融革命》为系列公开课开场。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b站账号全程直播,今日头条、新浪财经、快手、搜狐财经、凤凰财经、知室、腾讯财经、百度、中国经营报、新京报等媒体合作平台同步传播,全网同时在线观看直播人数最高峰达到254万。

数字金融是什么

黄益平教授指出,金融的主要功能是资金的融通。金融包括以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和以市场为中心的直接融资。金融通过实现资金期限、风险与规模的转换来降低交易成本,使得劳动分工成为可能,从而推动经济发展。金融交易的最大困难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交易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后的道德风险,进而引发金融风险甚至金融危机。金融机构、金融技术和金融监管方面的许多安排都是为了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来控制金融风险。

黄益平教授以2003年10月18日淘宝平台的第一笔线上担保交易为例,阐释了早期的数字金融交易要如何解决信任问题。他认为,数字金融是指利用包括大科技平台、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来创新金融产品、商业模式、技术应用和业务流程。数字金融涵盖数字基础设施、支付清算、融资众筹、投资管理和保险业务等众多领域。但归根结底,数字金融既包括新型科技企业为金融交易提供科技解决方案,也包括传统金融机构借助技术手段来改善金融服务。

中国数字金融的地位

目前,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在全球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H2 Ventures和毕马威曾联合发布“2019年全球金融科技100强”,中国的蚂蚁金服、京东数科、度小满金融和陆金所在前12强里占到了4个席位。英国Z/Yen和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发布的2019 年报告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香港也占据了全球十大金融科技中心的半壁江山。中国的移动支付及其生态圈、互联网银行以及大科技公司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数字金融业务。

黄益平教授特别指出,从2018年到202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连续三年邀请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与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组团赴华盛顿举行数字金融闭门研讨会,这在IMF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充分说明了中国数字金融的一些实践已经走在了国际前列,而且可能对其它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国数字金融快速发展的原因可能包括3个方面。一是传统金融供给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比如,在英国只有大概一半的中小企业可以从银行获得贷款,而这个比例在中国甚至一度只有五分之一。二是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这包括智能手机的普及与计算能力的提高。支付宝在2010年每秒钟只能支持300笔交易,而现在每秒可支持30万笔。三是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监管对于数字金融发展相对比较容忍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创新。

数字金融的优势

数字金融的优势基于数字技术的优势:一是大科技平台具有长尾效应,可以连接数以亿计的用户,而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二是通过大数据连续的记录关于客户财务状况、社会关系及行为方式的数字足迹:三是发挥云计算巨大的储存能力与极快速的计算与分析能力。黄益平教授以摩尔定律(每一美元所能买到的电脑性能,将每隔18-24个月翻一倍以上)来说明数字技术的飞速进步,而凭借数字技术的优势,数字金融为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特别是解决“获客难、风控难”的问题提供了可能的解决方案。

数字金融最大的优点在于普惠性。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编制的北大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显示,从2011年到2018年,中国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数字金融服务水平正在快速提高,不断缩小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而代表移动支付覆盖率的分指数更是跨越传统的“胡焕庸线”,突破传统金融服务“痛点”,让西部地区均等化享受现代金融服务。

黄益平教授认为,普惠金融难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缺乏财务数据与抵押资产。孟加拉国尤努斯教授创办的格莱珉银行虽然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但其服务规模相对有限。中国的互联网银行却发挥出了惊人的规模效应。现在微众银行、网商银行和新网银行每年均发放1000万笔左右的小微或者个人贷款,平均不良率可控制在1%左右。即使本次疫情期间,互联网银行还在不断为中小微企业输血,防止其资金链断裂。

北大数字金融中心和国际清算银行合作的研究成果显示,数字金融风控模型相对传统银行风控模型也许更加有效。大数据风控模型通过实时数据可以更精准地描述客户的行为特征,再加上机器学习的模型优势,大幅增强了数字金融风控模型预测违约率的能力,也提升了普惠金融的可能性。合作研究还发现,相比银行贷款,数字金融信用贷款与房价弹性之间的关系在减弱,根据美联储前主席伯南克提出的 “金融加速器”理论,这意味着数字金融可能有助于金融市场和宏观经济稳定性的提高。

数字金融的不确定性

虽然数字金融有诸多突出优势,但也带来了不确定性。北京大学金融科技情绪指数显示,早期金融科技市场情绪比较乐观,但随着一些负面信息的不断出现,情绪指数也产生了非常大的波动。技术、市场与监管可能都需要逐步适应新的业务模式。

黄益平教授以P2P行业的发展历程为例,总结了数字金融不确定性带来的经验教训。P2P平台的官方定位是信息中介,但当前的中国信用文化环境实际上不适合发展纯信息中介业务。2007年第一家平台上线之后,直到2016年出台暂行管理办法,P2P行业基本处于监管空白。许多平台实际成为了信用中介,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问题不断放大,也使整个行业现在来到了转型的路口。

数字技术不会改变金融的本质,但可能会改变传统金融的运行方式与风险特征。传统监管方式可能不适应数字金融传播广、速度快、复合度高的风险特征。“监管沙盒”或许是平衡金融创新与稳定的有效手段,也为金融监管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思路。但面对数字金融的不确定性,监管部门在大数据作用与个人隐私、大科技平台效率与垄断等悖论上仍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

数字金融是一场革命

黄益平教授指出,普惠金融革命,使原来不可能的成为可能,而原来的优势也许不再是优势。数字金融摆脱了对金融实体网点的依赖,使金融服务可以触达到乡村、偏远地区的中小微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数字金融利用科技平台的长尾效应,可以零边际成本同时快速地服务数以亿计的客户,而以大数据替代抵押资产做风险评估,则能够在为无数普惠金融客户提供服务的同时控制住风险。数字金融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移动支付及其生态系统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借助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农民也更有可能转变成个体经营户。

数字技术对金融的改造才刚刚开始。未来的数字金融可能会出现金融与技术既分工又合作的状态。数字金融很多业务模式尚未成熟,也会造成许多新的风险,但在智能投顾、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领域,更多的改变即将开始。数字金融确实是一场革命,而中国在这场革命中走在了前面。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迎头赶上,虽然最后谁能胜出还很难说,但数字金融的很多原创型的实验和创新都发生在中国,这已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振奋的事情。

(整理自黄益平教授公开课

欢迎持续关注北大数字金融系列公开课,第二课将在3月29日(本周日晚20:00)由上海财经大学郭峰老师带来《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格局与经济影响》,敬请期待!

北大数字金融系列公开课听课方式:
b站账号: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
https://space.bilibili.com/522343196/ 

欢迎关注!
直播间地址:http://live.bilibili.com/22046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