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讲坛第二讲 | 孙国峰、刘晓春共论“数字金融的新实践和新监管”
2017-04-18
随着金融发展、科技进步,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传统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模式,金融科技在不断提升银行和金融技术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风险和挑战。数字技术不断创新和普及为中国金融业态和监管体系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都面临着金融科技浪潮带来的数字化转型。
2017年4月15日晚,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办的“北大数字金融讲坛”第二讲在朗润园举行。本次讲座力邀两位监管部门和业界的权威专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国峰,浙商银行行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晓春,围绕“数字金融的新实践和新监管”的主题展开了精彩讨论。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担任主持。
孙国峰博士就金融科技(FinTech)和监管科技(RegTech)展开了探讨。他指出,FinTech本身的金融属性决定了其很强的风险特征,这就决定了FinTech发展需要监管的有效约束。同时,FinTech有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金融的本质属性决定了FinTech的最终落脚点是通过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来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随后,孙国峰博士介绍了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可以分为美国的功能性监管、以及英国和新加坡的监管沙箱模式。中国的金融市场大,微观主体金融创新动力强,将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应以微观功能监管和宏观审慎管理作为双支柱,同时加强跨国监管合作。最后,孙国峰博士谈到了RegTech。他认为,人工智能可以深度学习,有更高水平的全局优化计算能力,可能在防范系统性金融方面有独特优势,并且能够解决监管者的激励约束机制问题。我国可以探索将人工智能应用于金融监管,以RegTech应对FinTech。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孙国峰
刘晓春行长从银行经营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数字技术带来的深刻影响。刘行长认为,随着数字科技的发展,商业银行一直在颠覆固有的经营和管理模式。具体来说,数字技术打破了银行物理网点、经营时间、银行与客户、银行与银行之间的界限,但同时也让风险的类型也增多了,包括操作风险等。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审慎应对数字技术的发展。银行和金融机构需要明确数字技术是工具、是提供服务的渠道,企业应用数字技术为社会提供效率和价值。银行要深入市场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又要着眼内部技术流程设计,同时应当注重数字技术的风险管理,用数字技术来解决金融问题。
浙商银行行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刘晓春
讲座最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教授认为当晚的讲座从专业的角度详细剖析了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的数字金融领域的发展及相应配套监管措施的完善。黄益平教授总结道,数字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值得期待,与此同时,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伴随着诸多风险,数字金融应着眼于对风险的研究,使得数字技术更好服务于资源配置。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