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讲座第四讲】张海洋: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业布局

2020-06-03

5月24日晚8点,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系主任张海洋教授主讲《数字普惠金融与银行业布局》。北大数字金融中心特约高级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金融统计系副教授张勋主持讲座并点评论文。

中国银行业概览与数字金融发展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银行业呈现“大一统”的金融格局,没有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兼办存贷款业务。1969年,中国人民银行并入财政部。改革开放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1978年中国人民银行从财政部独立,并陆续成立和恢复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1987年起,陆续成立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等股份制银行;1996年起,以各地的城市信用社为主,改制重组成为城市商业银行。

1996年农村信用社从农业银行脱钩,陆续成立县级统一法人,经营状况较好的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2006年的农村金融改革又诞生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目前,共同组成中国银行体系的其他金融机构还包括:外资银行、政策性金融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

数字金融泛指传统金融机构与互联网公司利用数字技术实现融资、支付、投资和其他新型金融业务模式(黄益平和黄卓,2018)。除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众筹和数字货币,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也是数字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实现需要依托物理网点。而支付宝(余额宝、花呗、转账)、微信(理财通、微粒贷、红包)、京东金融(京东小金库、白条、京东支付)和商业银行APP通过数字金融模式就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存款、贷款、汇款的核心功能。中国的数字金融也因此迎来快速发展。

数字金融对银行业不同类型机构的影响

基于中国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以2015-2018年每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增长率为被解释变量,以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为解释变量,根据2014-2018年2785个县级行政单位的县级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发现,2014-2018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的平均增长率为1.56%,其中商业银行网点增长率为1.29%。数字金融的发展抑制了银行网点的扩张,如果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24.3),那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扩张速度会下降0.66%,商业银行网点的扩张速度会下降0.71%。

数字金融的影响在不同类型机构之间有明显差异。2015-2018年,四大行网点的平均增速为-0.26%,如果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24.3),那么四大行网点的退出速度会下降0.73%,因而数字金融发展缓解了四大行网点的退出速度。2015-2018年,股份制银行网点的平均增速为1.75%,如果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24.3),那么股份制银行网点的扩张速度会下降0.24%,因而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股份制银行网点的扩张速度。这种异质性差异源于数字金融也需要银行账户作为基础。支付、投资、保险等行为都需要绑定银行账户,而目前不允许银行远程开户,居民开户通常首选国有四大行,因此四大行网点的退出速度得到缓解。

2015-2018年,城商行网点的平均增速为9.1%,如果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24.3),那么城商行网点的扩张速度会下降8.02%,因而数字金融发展降低了城市商业银行网点的扩张速度。2015-2018年,合作金融机构网点的平均增速为-0.92%,如果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24.3),那么合作金融机构网点从县级机构的退出速度会增加0.49%,因而数字金融发展加速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转型和退出的速度。四年间,城商行网点数量从1.23万增加到1.73万,然而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城商行也酝酿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相继出现包商银行、锦州银行的风险事件,数字金融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商行风险的发生。

数字金融影响的层级和地区差异

从金融机构的层级来看,数字金融主要影响银行的储蓄所、分理处等小型网点。这是由于数字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现金业务和支付业务,而这些服务主要由基层业务机构提供。如果对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指数细分,发现结果依然稳健,支付指数、保险指数、货币基金指数、投资指数、信贷指数、征信指数每增加1个标准差,金融机构网点的扩张速度会下降0.26%-0.76%,且影响最大的是投资使用指数,影响最小的是支付使用指数。

从地区差异看,数字金融对银行业的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有显著差别。东部地区,数字金融的增长没有减缓金融机构的扩张。东部地区,数字金融更加显著地减缓了四大行网点的退出速度:中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四大行退出速度会下降0.49%;东部地区退出速度会下降1.22%。东部地区,数字金融减缓城市商业银行扩张的力度不如西部地区: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增加1个标准差,在中西部地区城商行增长速度会下降8.75%;在东部地区增长速度只会下降6.08%。

如果用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HHI指数)度量银行业的竞争度,可发现数字金融发展会减缓银行业的扩张速度,但如果地区银行业垄断程度高,那么这种效应会大打折扣;地区银行业垄断程度高,叠加数字金融发达,可以更有效地减缓城市商业银行的扩张。

结论与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有效减缓了商业银行业网点扩张的势头,且主要是减缓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的扩张速度。数字普惠金融减缓了国有四大行从县级区域退出的趋势,加速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转型和网点退出的步伐。数字金融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各类机构的基层网点,且这种影响在东部和中西部,以及随着地区银行业的竞争程度变化而有一定的差异。

未来,在疫情之后,由于保持社交距离的需要,数字金融会加快发展。我国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试点和使用将推动新型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也会推动数字金融加速发展。商业银行网点数量可能快速形成倒U型增长路径,其网点的商业功能也可能发生根本性转变。

点评

张勋教授认为张海洋教授深入探究了数字金融和银行业的竞合关系,回答了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银行业布局的重要问题,为中国数字金融与银行业的互动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张勋建议,可进一步分析四大行网点数量真实下降的原因,并在分析银行网点数量整体和地区层面变化的基础上,从企业层面直接考察数字金融对银行网点进入或退出市场的影响,进而从单个银行角度为论文提供新的视角和解释。

在互动环节,张海洋教授回答了参会听众的提问。

(整理自张海洋教授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