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第六讲】谢绚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

2020-04-21

4月12日晚8点,北大数字金融系列公开课第六课准时上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谢绚丽主讲《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B站平台全程直播,北京大学B站、快手、抖音平台同步直播,中国经营报、中国知网、新浪财经、百度、知室、腾讯新闻、新京报、快手、新华网思客、头条财经等媒体平台合作传播。

我国商业银行格局与面临的挑战

商业银行是通过存款、贷款、汇兑、储蓄等业务,承担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谢绚丽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主要经历走向多元(1977年-1986年)、扩大发展(1987年-1996年)、深化改革(1997年-2000年)和开放竞争(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至2019年12月底,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由6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34家城市商业银行、18家民营银行、1485家农村商业银行和41家外资法人银行构成,总资产达239.48万亿元,较上年增长9.12%。我国商业银行虽已形成巨大规模,总资产也位居全球前列,但市值还落后于美英主要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综合发展水平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的对比上,我国与发达国家也存在较大差距。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盈利方式单一,利息收入占比超过75%;二是主要依靠头部客户,忽视零售业务和长尾客户;三是缺乏用户思维,难以突破创新。日益兴起的数字金融也在支付结算、存款理财、信息中介、贷款融资几个方面挑战着银行的金融中介地位。在过去,物理网点是银行的核心,也是其销售和获得新客户的重要渠道。而如今,网络成为接触用户的主要方式。以招商银行为例,2018年零售业务电子渠道替代率已达到98.24%,公司业务电子渠道替代率也达到60%。 

数字化下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

面对数字化转型的挑战,银行一方面大力拓展线上移动渠道,另一方面推动线下网点的智能化、体验化和社区化变革,同时加大数字金融技术投入。信息科技是支撑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能力。近年来,许多银行着力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对信息科技的研发投入和人才投入逐年上升,这也使金融科技相关专利申请量迅速提升。同时,银行通过“去IOE”推动IT架构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谢绚丽列举了招商银行从“零售之王”化身“金融科技银行”和工商银行面向企业“开拓场景,线上获客”的案例,深入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与创新。

谢绚丽研究团队基于2010年至2018年各商业银行的年报文本内容及财务数据,构建《北京大学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指数》,用于刻画中国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总体趋势与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数字化程度加深,但组织转型相对滞后。对于传统商业银行,其创新能力、创新业务的执行和整合往往受内部组织架构的历史包袱影响。因此,组织架构上的变革将有助于传统商业银行更加顺利、有效地实施数字金融转型。谢绚丽强调,设立专门的数字金融部门负责相关业务的开发,是布局、协调数字金融业务的重要环节。新部门的设立不仅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展,还可以向内部及外部释放积极信号,显示企业革新的决心和勇气。

谢绚丽指出,在数字金融认知、组织和产品的转型上,大型银行都全面领先,这也启示大小银行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策略。小银行可依托本地特色,与大银行合作共建数字化下的商业模式,大银行则可凭借规模优势,将科技能力输出给外部金融机构。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对于银行来讲,数字化不等于渠道数字化,获客不等于活客,产品数字化不等于数字化产品,数字金融部门的设立也不等于组织制度、流程和文化的改变。

未来的开放银行

谢绚丽认为,经历了物理网点的1.0时代和电子银行的2.0时代,目前我国正处于手机银行的3.0时代,即将迈入开放银行的4.0时代。开放银行能够打破银行固有的边界,增加与外界各方的连接,使银行的金融数据、服务等触达人们生活的各项场景,从而扩大金融服务半径。开放银行可以将自身已有产品或与合作方共创的产品以开放API/SDK等形式嵌入到各场景中,获客引流;也可以建设开放平台,以标准化API等形式吸引合作平台、供应商、第三方开发者,在平台内打造多样化场景;还可以作为第三方平台,与银行及各场景平台对接。

从2015年起,我国开始开放银行的实践探索。2019年9月,央行明确鼓励借助API、SDK构建开放金融服务体系。2020年2月,央行发布银行API规范。我国的开放银行由银行机构等市场参与者推进实施,目前,已有超过50家银行已经上线或正在建设开放银行。未来的银行将通过与商业生态系统共享数据、算法、交易、流程和其他业务功能,为商业生态系统的客户、员工、第三方开发者、金融科技公司、供应商和其他合作伙伴提供服务,使银行创造出新的价值,构建新的核心能力。